ChinesePhysics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inesePhysicsL

博文

研究快讯 | 中国取得铌酸锂光波导制备技术突破

已有 2191 次阅读 2020-7-24 22:46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1.gif

原文已发表在CPL Express Letters栏目

Received 28 June 2020; 

online 9 July 2020


EXPRESS LETTER


Electro-Optically Switchable Optical True Delay Lines of Meter-Scale Lengths Fabricated on Lithium Niobate on Insulator Using Photolithography Assisted Chemo-Mechanical Etching

Jun-xia Zhou(周俊霞), Ren-hong Gao(高仁宏), Jintian Lin(林锦添), Min Wang(汪旻), Wei Chu(储蔚), Wen-bo Li(李文博), Di-feng Yin(尹狄峰), Li Deng(邓莉), Zhi-wei Fang(方致伟), Jian-hao Zhang(张健皓), Rong-bo Wu (伍荣波), Ya Cheng(程亚)

Chin. Phys. Lett. 2020, 37 (8): 084201


文章亮点

铌酸锂晶体具有优越的光学性能及电光调控特性,被认为是光子学领域中的“硅”。通过提出与发展基于飞秒激光光刻的光波导制备技术,在铌酸锂薄膜衬底上实现了损耗低于0.03 dB/cm、长度超过1米的单模光波导,并应用于构建片上可重构光子延时线器件。

微信图片_20200724162932.jpg

米级长度铌酸锂波导延时线全图(左)和转弯部分细节图(右)。

中国取得铌酸锂光波导制备技术突破


研究背景

想象一个对于光学研究人员非常熟悉的应用场景:为了实现或演示一个复杂的光学功能,他们精心购置了一批高质量且低损耗的光学元件,然后一点一点把复杂的光路搭建起来,并通过反复调节光路来优化或调整结果。然而当光路复杂程度不断增加,人力和资金成本都随之急剧增长,这一发展路径最终将达到无法承受的地步。


为了解决上述困难,光子集成技术应运而生。通过在芯片上排布大量的光波导构成光子回路,可以快速廉价地构建小型化的复杂光学系统。与宏观光学系统相对应,集成化的光子芯片应保持宏观系统既有的低损耗与快速可调等优良特性,同时还要提供宏观光学系统所不具备的高集成密度。支撑这样的通用并高性能光子器件的核心光子结构是具有低损耗、小转弯半径与相位快速可调的光波导。长期以来,实现兼具上述各项优点的光波导一直是光子集成领域的巨大挑战。


内容简介

近期,华东师范大学程亚教授研究组研发了一种在铌酸锂薄膜材料上实现超低损耗且快速可调光波导的微纳加工方法。他们首先利用飞秒激光刻蚀蒸镀在铌酸锂薄膜表面的一层铬膜,形成与光波导回路一样的铬掩膜图案。由于铬膜具有比铌酸锂高得多的硬度,因此在后续的化学机械抛光过程中,飞秒激光刻蚀形成的铬掩膜可以保护下方的铌酸锂材料,其余未被铬掩膜保护的区域中的铌酸锂薄膜则被去除。利用该方法得到的铌酸锂光波导具有非常光滑的表面,因此能够支持超低传输损耗。同时由于飞秒激光直写系统具有很大的运动行程,因此可以连续刻写出大尺寸的光子芯片。


最近,利用该制备技术,该研究组实现了长度超越1米的铌酸锂光子延时线,突破了现有铌酸锂薄膜光波导制备中的长度限制。经测量,该新型波导的传输损耗仅为0.03 dB/cm,即光在该一米长的波导中传输后,其能量损失不到总输入光功率的50%. 由于铌酸锂晶体具有很高的电光系数,该研究组也通过将不同长度波导与一组电光开关在芯片上集成,实现了可快速切换延时量的可重构光子延时线。经过持续的技术与工艺提升,该波导制备技术已日趋成熟,可满足铌酸锂晶圆级全尺寸光子器件的流片需求。


该项研究得到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及中国科学院等支持。


微信图片_20200724162938.jpg

图1. 低损耗铌酸锂光波导制备过程示意图


微信图片_20200724162942.jpg

图2. (a) 由不等臂长波导构成的分束器;(b) 长度超过一米的延时线全图;(c) 转弯部分电镜图;(d) 波导光学显微图;(e) 波导截面电镜图与计算的模场;(f) 不同长度波导中测得的传输损耗值与观测到的波导模场。


微信图片_20200724162946.jpg

图3. (a) 可重构延时线设计图;(b) 加工完成的铌酸锂波导延时线器件;(c) 可重构延时线中测得的传输损耗值;(d) 光脉冲经过不同长度的波导延时线后得到时间相错的双脉冲峰。


原文链接

HTML

PDF


研究快讯集锦

石墨烯-铁磁体界面处Dzyaloshinskii-Moriya相互作用的起源:层内RKKY/BR相互作用

黑磷中费米子的高温霍金辐射

在硅衬底上外延生长的铁磁性MnSn单层

三维细胞内的准二维扩散现象

拓扑反铁磁绝缘体Mn2Bi2Te5中的强动力学轴子场

一种实现高速大规模离子型量子计算的二维架构

氧化石墨烯的全新认识:水分子吸附可致氧化石墨烯常温下转换成自发动态共价材料

本征磁性拓扑绝缘体的高压原位研究

金属的油腻表叔——找到了

量⼦共振搜索

热力学量子物质中的虚时间晶体

面向稳态托卡马克聚变堆改善高极向比压等离子体约束性能的新途径

热拉拔金属玻璃微丝的“年轻化”效应

量子纠缠谱的临界标度

单层T-Graphene的超导及其合成路径

金刚石对顶砧中NV中心实现的高压原位磁测量

内禀磁性拓扑绝缘体的实验实现

拓扑超导体(Li,Fe)OHFeSe磁通中心马约拉纳零能模的量子化电导

新量子自旋液体候选材料Cu3Zn(OH)6FCl

稀土硫族化合物:三角格子量子自旋液体材料的大家族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多层结构的实验实现

2.jpg

点此浏览所有Express Letters


CPL Express Letters栏目简介

为了保证重要研究成果的首发权和显示度,CPL于2012年6月开设了Express Letters栏目。此栏目目前已发表国内外著名物理学家的优秀论文94篇,平均发表周期约一周。截至2019年底,平均每篇被引用约20次,已经在国内物理学界建立起良好口碑与声望,来稿数量不断增加。


CPL高被引论文数量统计

JCR统计数据表明,CPL发表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在中国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迄今为止,

   有1篇引用超过1000次,

   有2篇引用超过500次,

   有8篇引用超过200次,

   有26篇引用超过100次,

   有108篇引用超过50次。


3.jpg

阅读原文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6263-1243476.html

上一篇:研究快讯 | 石墨烯-铁磁体界面处Dzyaloshinskii-Moriya相互作用的起源:层内RKKY/BR相互作用
下一篇:研究快讯 | 芳香族多肽的自组装纤维具有超强抗磁性
收藏 IP: 46.223.16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1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