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汉青
赵汉青疑难杂症诊疗精选--溃疡性结肠炎(66)
2025-10-31 19:22
阅读:948

王某,男性,38岁,导演,就诊时间:2023年4月9日。主诉:反复腹痛、黏液脓血便1年余。患者1年前因工作压力过大,加之饮食不节,开始出现腹痛、腹泻,大便中带有黏液和脓血。曾在外院行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左半结肠型)“,给予美沙拉嗪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但停药后易复发。近期因情绪波动和食用辛辣食物后症状加重,每日排便4-6次,为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腹部绞痛,特来寻求中医帮助。

刻诊: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腹部平软,左下腹压痛明显。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赵汉青教授认为,本案患者病起于工作压力大,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加之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水湿内停,郁而化热,湿热蕴结,下注大肠,灼伤血络,故见腹痛、黏液脓血便。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内盛之象,治宜清热燥湿,调气行血,处方:

黄连10g 木香6g  黄芩6g 白芍15g

当归10g 炒白术12g 茯苓15g 马齿苋30g

地榆炭15g 甘草6g 大红藤15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空腹温服。

二诊(4月16日):服药7剂后,患者腹痛明显减轻,大便次数减少至每日2-3次,脓血减少。舌红,苔薄黄腻,脉滑。药已对症,湿热渐去,守方加减:原方加山药15g、薏苡仁20g,继进14剂。

三诊(4月30日):患者腹痛基本消失,大便每日1-2次,已无脓血,偶有黏液,食欲改善,精神转佳。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考虑湿热已去大半,脾胃功能未复,调整处方以健脾益气,清解余邪为主。

调整处方:

党参15g 炒白术12g 茯苓15g 黄连6g

木香6g  白芍12g  当归10g 山药15g

薏苡仁15g 甘草6g 败酱草15g

14剂,水煎服。

四诊(2023年5月14日):患者诸症悉平,大便成形,每日1次,无黏液脓血,纳眠可,体重增加。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复查便常规正常。嘱其继续服用香连丸加参苓白术丸调理1个月,注意饮食调摄。

【按语】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痢疾“、“泄泻“、“肠癖“等范畴。赵汉青教授认为,本病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内伤、脾肾虚弱所致,病机关键在于湿热蕴结大肠,气血壅滞,传导失司。病位主要在大肠,涉及肝、脾。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脾主运化,升清降浊。肝脾不和,气机阻滞,湿热内蕴,肠络受伤,血败肉腐,故成痢疾。病性属本虚标实,脾虚为本,湿热为标。本病是现代医学难治性疾病之一,赵汉青教授深谙中医经典,认为虽病在大肠,然与肝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香连丸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黄连、木香两味药物组成。方中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木香辛温,行气止痛,健脾消食。二药相伍,辛开苦降,寒温并用,共奏清热燥湿、行气化滞之功,正合本病病机,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了有效思路和方法。

本医案基于真实中医病案编撰,旨在展示赵汉青教授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思路。实际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赵汉青教授出诊信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汉青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4811-1508338.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