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某,女性,42岁,教师,2024年3月10日初诊。主诉:全身反复出现红色风团伴瘙痒3年余,加重1周。患者3年前因汗出受风后开始出现全身散在红色风团,时隐时现,瘙痒剧烈。此后每遇风寒或天气转凉即发作,夏季减轻,冬季加重。近期来因劳累后症状加重,风团每日发作,夜间为甚,影响睡眠。曾在外院多次就诊,诊断为 “慢性荨麻疹” ,服用抗组胺药物可暂时缓解,但停药后复发。
刻诊:面色少华,全身散在大小不等的淡红色风团,以四肢为甚,部分融合成片,搔抓后痕迹明显。伴畏风恶寒,自汗出,偶感头痛,纳食欠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赵汉青教授认为,患者汗出受风,风寒之邪客于肌表,营卫失调而发病。《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本例患者畏风恶寒、自汗出、脉浮缓,正是桂枝汤证的典型表现。风寒客表,营卫不和,故见风团时起时消;卫外不固,故畏风恶寒;营阴外泄,故自汗出;舌淡红、苔薄白均为表虚之象。处方:桂枝12g、白芍12g、防风10g、荆芥10g、生黄芪15g、炒白术10g、当归10g、川芎10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5枚
用法:每日1剂,早晚2次温服。服药后饮热粥一小碗,覆被取微汗,可能出现风团增多,可暂时服用西药,连服7剂。
二诊(3月17日):患者自诉服药后第一天风团发作频繁,自第二天起风团发作次数减少,瘙痒减轻,畏风恶寒改善,自汗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缓。药已对症,守方加减:原方加白鲜皮15g、地肤子12g增强祛风止痒之力,继服7剂。
三诊(3月24日):风团基本消退,仅夜间偶有轻微瘙痒,自汗止,畏风恶寒消失,纳食增进。舌淡红,苔薄白,脉和缓。考虑表邪已解,营卫调和,改用玉屏风散合四物汤加减巩固疗效。处方:生黄芪20g、生地15g、炒白术15g、防风10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炙甘草10g,14剂,水煎服。
四诊(4月7日):患者荨麻疹未再发作,即使偶遇风寒或抓挠亦不复发。嘱再服用玉屏风颗粒四盒,日常注意锻炼增强体质,避免复发。
【按语】
慢性荨麻疹属于中医 “瘾疹”、“风疹块”范畴。《金匮要略》云:“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医宗金鉴》指出:“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赵汉青教授指出,慢性荨麻疹病机主要与风、寒、虚三者密切相关,风寒客表,营卫不和,卫外不固,易感外邪,气血不足,肌肤失养。
本案患者病程3年,每遇风寒发作,伴畏风恶寒、自汗出、脉浮缓,正是营卫不和、风寒客表之证。赵教授谨守病机,以桂枝汤为主方调和营卫,加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佐以养血活血之品,标本兼治,故获良效。
本医案基于真实中医病案编撰,旨在展示赵汉青教授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思路。实际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汉青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4811-150367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