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峰玮
为何选择科研这条路 精选
2021-1-31 00:34
阅读:6139

此前就申请了科学网的帐号,看到多位身边科学界的红人都在此发表博客,有幸阅读了不少他们的博客,很是感慨。不管是朴素的每周的工作进展打卡,还是阅读文献的整理总结,还是一些独到的、深刻的对社会的反思和见解,都显得很纯粹。那份身为科研人的单纯和笃定,在这样一个虽然略显朴素,实则蕴涵真理的网站里,显得更为有活力和魅力。

虽然很早就申请了帐号,却没来发过一篇文章,一方面是感觉自己没有这样的沉淀,不敢随意发表;另一方面则更重要的是,当时觉得自己可能还不配和这些纯粹的科研人并行,也没有做好像他们一样为科研献身的准备。

刚进大学的我是浮躁的,是不知所措的。高考因为高中的不懈努力以及一些运气进入了北京大学,而高二时候参加的天文夏令营也让我对感兴趣的物理方向中的天文抱有期待,因而进入了物理学院的天文系。原本满怀期待,认为自己未来一片光明,然后就无厘头地闯进了北大的校门。第一个学期就给了我最大的打击,某位知名来自数学学院的教授的高等数学直接就给我干趴下了,巧妙而精简的思维,还没等我好好欣赏数学的美,期中期末考试接踵而至,而接近挂科的成绩并没有让我提起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反倒是让我更加沉沦,用社交和运动麻痹自己,虽然表面嘻嘻哈哈,实则恐惧而焦虑。另一方面,或许在高中的时候被洗脑“进入大学就可以好好放松了”,“只要不挂科就行了”,因此对自己的事情愈加不上心,而却也变得浮躁,无所适从。找不到能够实现自我的方向,好像我在课业上的努力都是无效的,因为纵使我如何努力也无法达到很好的成绩,甚至将此归结为智商问题。承认自己的菜,和大佬的卖弱形成鲜明对比,何等的讽刺。将自己脱离群体,因为这样不会受到对比打击,用音乐和运动麻痹自己,因为这些是我热爱的,也是纯粹的。我置身于学业以外,而如此隔离却反过来使得我更加无法在学业中找到自己。一切都陷入了恶性循环。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在思索我是不是不应该来这里,更不应该来这样一个“疯人院”,在这里我像是夹缝中求生。人是需要信仰的,可是当时的我并没有信仰,只是一味地追随大家做着类似却永远比别人慢半拍的事情。我在懊悔之后,也会尝试努力去回归正轨,我和好朋友结伴选那些容易拿分的课程,那些相对简单,没有来自大佬智商压制的课程,我一度乐在其中,我能学到东西,同时还可以拿到不错的分数,这样的课程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简直就是救赎。但是事情仍旧没有这样简单,我很快陷入了对自身能力的怀疑,我真得只能这样“苟活”吗,我到底适合做什么。对于那些早已进入科研路子的人,他们好像有着万全的安排,大一大二要努力学习基础课程,大三开始进组正式开始科研,申请暑研,建立国际人脉,大四申请出国,然后走入光明的科研殿堂。而对于这样的人来说,成绩似乎已经崩塌,纵使我大二开始每学期都是3.5、3.6,都没法拉回悲惨的大一成绩。我就想一个离群的羔羊,荒芜的草原,大部队已经离我远去,而我还在徘徊。

大二下学期,我偶然选择了第一门和科研很挂钩的课程,叫做“天体物理讨论班”,这门课由天文系的多位老师同时开设并列的几个班,意在鼓励大家阅读文献,锻炼表达能力,提升学术交流的水平。当时带我们这个班的是刚来科维里天体物理研究所的王菁老师,她主要研究星系方面,但是这门课提供的文章覆盖面非常广泛,有些领域她表示也不是很懂,这样最大的好处就是她真的会和我们一起探讨一些很基本的问题,而且她也是一位很好学的老师,对于不了了解的事物总是能够抱有好奇心。在整个学期的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我第一次感受到天文其实挺有趣的,而且我也认识到原来从一个无知者逐步对一个领域略有了解这个过程是如此有意思。这门课不要求你最后能够对一个问题有多么深刻的认识,你需要做的就是要有广泛的视野,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哪些问题虽然有一个解释但是并不那么确定。我乐在其中,同时开始更新对自己的认知,我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没用,我或许应该先拓宽自己的视野。或许成绩没有那么重要?或许判定我是否适合这个领域的标准没有如此武断?我是不是应该先多去了解这个领域,是不是应该先努力跟上大家的脚步,而不是在努力的过程就给自己下定论,我是不是不应该让过程中的挫折干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呢?

 有幸的是,那个学期我们相应学院“本科生提前进入科研“的“本研”号召,我加入了吴月芳老师的科研小组,研究恒星形成的早期演化状态,当时我参加了他们的组会,旁听来自不同师兄师姐精彩的报告,关于他们引以为傲的科研成果。最重要的是,吴老师和他们小组的每个人都很朴素,不摆架子,有问题就提出。我在组会上讲了一次我阅读的文献(现在看来那时候讲的是真的没头没尾的),他们都会很认真的听并且提出问题,一起帮助解决。那时候我或许是第一次感受到被尊敬,即便我可能在科研方面完全没有任何经验。我开始找回一点点自信了,因为我发现了一种新的寻找认同感的方法——我阅读更多的文献,就可以获得这个领域更多的知识,从而在这个领域获得更多的认同。我开始痴狂起来,同年大三秋季我与另一位参加组会的同学一同去了青海德令哈射电望远镜观测站,为我们组提供大量数据的基点;次年我开始着手处理一批数据,在两位学长的帮助下,我努力熟悉基本的编程语言,大一学的计算概论重现,可是这次不同的是,我不再恐惧,因为我有清晰的目标,我知道我掌握了这门语言我就可以把数据分析的漂亮,而这是会受到认可的。编程这种东西是很踏实的,他没有任何运气成分,并且你努力多少,你就会有多熟练,也会有多优雅。次年,我抱着一堆并不成熟的数据和粗糙的分析,就去马马虎虎地参加了中国天文学年会,以及分子云学术研讨会。在恒星形成的分会场,我展现工作进展的时候,好几位学术大牛都提出了宝贵意见,收获颇丰。而最关键的是,我再一次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尊敬,即便我的工作可能很简单、粗糙,但是能感觉在座的每个人都是抱着平和、学习的态度听报告。而那次报告之后,我的工作了有了很多明确的方向,在两位学长的帮助下,我总算能够着手撰写这篇文章,就在今年年前,我们组应该就能把这篇文字投送至天文学顶刊Astrophysics Journal。

回味整个过程,好像有一些事情是运气成分,比如我多次遇到贵人,不论是讨论班的王老师,还是吴老师以及组里的师兄师姐。但是仔细一想,有些事情是有教训意义的,我觉得在判断自己能力的情况下,都应该批判地、全面地来看,我们应该首选全面了解一个事情本身,再评判自己的能力是否足够。尤其是在想要否定自身的时候,应该跳出这个圈子思考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让你灰心的东西到底是你的目标本身还是在你追求目标路上的无关紧要的干扰。另外我想感慨的是,最让我能够喜欢上科研的原因应该是它的纯粹性,这也是为什么我今天在这里发贴的原因,我想我体验到了真正的纯粹性了——研究不依靠任何运气,你努力多少,一定会收获多少。踏踏实实做人,本本分分科研。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许峰玮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20944-126980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上一篇
当前推荐数:11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9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