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生命科学大系统理论的社会认识和社会分析
沈 律1,2
(1.皖南医学院,芜湖,241002;2.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6)
摘 要:未来新型人类及其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取决于生物基因组的演化;另一方面取决于社会基因组的演化。生物演化的实质就是生物基因组(DNA和RNA)的复制与表达过程,最后导致生物人类的产生;社会演化的实质也可以看成是社会基因组(科学和技术)复制与表达过程,最后导致机器人类的产生。两者的有机结合导致新型人类的产生。人类及其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生物基因组(DNA和RNA)向人类社会基因组(科学和技术)转换和演变的历程,这两个过程是受这两大基因组(信息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人类及其社会就是伴随着这两大基因组的演化而不断取得进步。人类生物进化其核心动力来源于DNA和RNA构成的生物基因组复制与表达;而人类社会进化其核心动力则来源于科学和技术构成的社会基因组的复制与表达。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和RNA”是生物生命遗传的实质并构成了生物基因组;我们则发现“科学和技术”就是社会文明遗传的实质并构成了社会基因组。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基因组图谱。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起着核心的基因效应,并对人类社会文明的演变过程起着决定性的基因调控作用。
关键词:生命科学大系统理论; 新型人类;生物人类;机器人类;生物基因组;社会基因组;中心法则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new type of human being and its society in the future:Social cognition and soci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large system of life sciences
SHEN Lv1,2
(1.Wannan Medical College, Wuhu, 241001,China;2. Chinese Academy of Management Sciences,Beijing,100036,China)
Abstract: On the one han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human and its society depend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biological genome. The other depends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social genome. The essence of biological evolution is the process of replication and expression of biological genome (DNA and RNA), which finally leads to the emergence of biological human beings. The essence of social evolution can also be seen as the process of social genom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plication and expression, leading to the emergence of robot humans.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two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a new type of huma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uman and its society i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human biological genome (DNA and RNA) to human social genom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se two processes are regulated and controlled by these two major genomes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human and its society are constantly making progress along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se two major genomes. The core driving force of human biological evolution comes from the replication and expression of biological genome composed of DNA and RNA. The core driving force of human social evolution comes from the replic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social genome compose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tson and Crick discovered that "DNA and RNA" are the genetic essence of living things and constitute the genome of living things; We find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the genetic essence of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constitute the social genom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genome map of human civilization. It plays a core gene effect on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plays a decisive gene regulation role in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human soci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 the theory of the large system of life sciences;new human; Biological human; Robot humans; Biological genome; Social genome; Central rule
0 引 言
未来新型人类及其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取决于生物基因组(DNA和RNA)的演化;另一方面取决于社会基因组(科学和技术)的演化。生物演化的实质就是生物基因组(DNA和RNA)的复制与表达过程,最后导致“生物人类”的产生;社会演化的实质也可以看成是社会基因组(科学和技术)复制与表达过程,最后导致“机器人类”的产生。两者的有机结合导致“新型人类”的产生。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看成是基因组复制与表达。人类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社会商品或产品的生产、社会各种商品交换行为的发生,都可以归就于人类社会基因组的复制与表达的结果。人类进化过程就是人类生物基因组向人类社会基因组转化的历程。人类就是在这两个历程演化中不断取得进步。人类知识的增长,取决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创造;人类财富的积累取决于人类社会基因组不断突变和重组。科学技术的复制与表达导致新商品或新产品的不断涌现,新商品或新产品的不断涌现又导致新的生产力出现,新生产力出现导致新经济产生,新经济产生导致新产业革命,新产业革命导致新经济革命,新经济革命导致新社会变革。新社会变革导致新世界格局调整,新世界格局调整导致世界文明中心的发生一次新的大转移[1] [2]。如果说J.沃森和F.克里克 发现人类生命的本质是“DNA和RNA” [3],那么我们则发现人类社会文明的本质就是“科学和技术”[4]。我们的相同之处,都是从基因信息层次揭示了人类生命和社会文明的本质。因此,我们现在可以大胆的预测这两方面的内容将成为未来科学家、生物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等的核心研究内容。因为它从本质上解释了人类生命和人类社会文明产生的根源。这一切将决定着未来人们对人类及其人类社会认识和改造的思维方式,它将彻底改变人们的自然观、生命观、人生观、科技观和世界观。它将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及驾驭世界的有力工具。过去人们研究经济和社会问题都是从商品入手。现在我们认为应从科技入手。这就相当于从基因信息入手,这是我们现在的最基本的判断。科学技术信息在新产品和新商品(包括智能机器人、仿真机器人、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机器制造、智能汽车、智能飞机等等)形成中的作用就如同设计图纸,设计思想,设计技术。没有科学技术知识、没有科学技术信息,这一切新产品和新商品都是不能创造出来的。先有商品基因(科技基因),后才有商品,这是商品的源头。有了商品,社会才有各种经济行为,才会有各种社会活动。因此,加强对“DNA和RNA”的分析研究与加强对“科学和技术”的分析研究是同等重要的,两者的研究方式可以相互借鉴。因为它们将决定了我们人类的未来。我们知道社会发展到智能化社会时,会出现大量的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就是科学技术化的商品或产品,可以说这就产生了“机器人类”,这种机器人类是在生物人类发明的科学技术基础上产生的,它属于科技产品(商品),因此回避不了“生物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控制和调节,但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要进入一个“生物人类”和“机器人类”相互竞争与相互融合的时代,进入一个“新型人类”时代。
1 生命科学大系统理论
生命科学大系统理论是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全方位的研究生命科学系统理论[5]。所谓生命科学大系统理论就是将生物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等科学有机结合起来,全方位对生命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进行研究的科学。根据此理论,我们认为各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应开辟一个更新的研究领域,即加强对生命系统的另一子系统“社会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建立一个与美国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相继提出的《人类生物基因组(生物基因信息)计划》、《人类后基因组(蛋白质组)计划》、《人类脑(天然智能)计划》同等重要的《人类社会基因组(社会科技信息)计划》、《人类社会后基因组(生产力研究)计划》、《人类社会电脑(人工智能)计划》[6],即着重加强对人类社会科技体系(科技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世界各国必须一方面组织实施“人类生物基因组计划”等等;另一方面组织实施“人类社会基因组计划”等等。同时将这两方面的计划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大生命科学发展之道路。因为,在我们看来,人类社会的进化发展与人类自身的进化发展过程是密不可分的并具有惊人的相似性。生物的进化发展过程取决于生物基因组(DNA和RNA)的进化发展,而社会的进化发展过程则取决于社会基因组(科学和技术)的进化发展。人类生物基因组计划的目标就是要揭示人类生物基因组DNA(RNA)结构序列(生物信息大数据),了解人类生物基因组所包含的全部生命遗传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复制与表达过程,是揭示人类生命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途经。而人类社会基因组计划的目标就是要揭示人类社会基因组科学(技术)结构序列(社会信息大数据),了解人类社会基因组所包含的全部类生命遗传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复制与表达过程,是揭示人类文明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途经。我们认为,人类的问题光从其生物信息系统,即其生物基因组中寻找答案是不够的,还要从其社会信息系统,即其社会基因组中寻找答案。因为人类既具有生物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只有从这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才能真正地揭示人类及其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以,在我们看来,人类在积极组织实施其《人类生物基因组(生物基因信息)计划》、《人类后基因组(蛋白质组测序)计划》、《人类脑(天然智能)计划》等等的同时,还要积极地组织实施其《人类社会基因组(社会科技信息)计划》《人类社会后基因组(生产力研究)计划》《人类社会电脑(人工智能)计划》等等,只有将这两方面研究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类事业健康发展的目标。
图1 生命科学大系统理论框架示意图
我们认为,对人类社会基因组(科技信息系统)的研究应成为未来科学技术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从科学学创始人J.贝尔纳和D.普赖斯等人的早期工作可以看出,他们一开始就非常重视科技计量学和科技情报学研究,甚至D.普赖斯就把科学计量学看成科学学,这从科学计量学的重要性角度上讲是很有道理的。目前国际学术界表现出科学计量学与科技信息学一体化的趋势。也就是用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辅助手段研究科学技术问题正成为科学技术学走向成熟的标志。因为对科学技术本质的揭示,对科学技术创新成果的价值评价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客观的计量指标。完全靠科技专家和科技管理专家主观意志进行判断是不行的。与此同时,在生物科学领域,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关注生命的本质问题,例如: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物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生物数学、计算机技术和生物大数据库等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非常巧合的是,这与国际科学学、技术学界、科技信息学与科技计量学的发展现状非常一致。美国情报学者E.格菲尔德就非常重视生物信息学研究,他甚至将生物信息学纳入科技信息学(科技情报学)研究领域,作为科技信息学(科技情报学)研究的一部分。现在国内外很多科技情报学杂志也登载一定数量的生物信息学方面的研究论文。可见这两类学科的趋同性是如此接近。由此看来,现在国际学术界无论是生物学界(生物信息学界),还是科技学界(科技情报学界),都非常重视生物信息学和科技信息学的计量学研究,这一方面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数学化趋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类对客观事物(生物和社会)本质问题的研究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就是21世纪的生命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时代、基因学)时代或生命科学大系统理论研究时代。
现在我们把社会文明的本质定位到科学技术(社会基因)上,这种思路与目前科学学界出现的科技信息学(科技情报学)、科技计量学、文献计量学、网络计量学等学科的迅速兴起和迅猛发展现象是完全吻合的。而这些学科的发展则又与目前生物科学领域生物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生物数学、生物计量学、生物统计学等学科的发展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即它们一方面是建立相关研究的数据库(A、生物信息学领域:人类基因数据库、动物基因数据库、植物基因数据库、蛋白质数据库、脑神经数据库等等;B、科技信息学领域:科技成果数据库、文献数据库、专利数据库、引文数据库、图书数据库、人工智能数据库等等),另一方面再开发这些数据库造福于人类。这种吻合性和相似性说明我们的定位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因为这两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对揭示人类生命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文明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阐明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巨大影响等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2 从生物系统到社会系统的演化过程
2.1 生命的起源及其生物系统的演化过程
2.1.1 生命的起源
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地球上非生命物质发展而来的,生命是整个自然界发展的结果。地球演化到了一定的阶段,为生命的起源创造了条件。根据地球上发现的最早生命化石得知,生命发生在三十二亿年前。生命起源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生命起源于化学演化大体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7]:
(1)无机分子阶段:生命的演化过程是从非生命物质进化开始的,早期的无机分子像水、氢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等无机化合物小分子,他们在自然界中进行各种形式的化学反应,然后形成各种有机分子。
(2)有机分子阶段:有机分子比无机分子的结构更为复杂。像各种烃类、酸类、糖类、脂类、核苷酸、氨基酸、苯,等等化合物,它们再进一步化合,就形成了各种有机大分子,即是一些生物大分子。
(3)生物大分子阶段:生物大分子最重要的是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酶)等有机分子之间通过各种化学过程合成为生物大分子。而这些生物大分子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例如,核酸就可以进行复制(现代生物化学也发现核酸可以自催化,因此可以说在生命的起源过程中,核酸早于蛋白质),而蛋白质(酶)具有催化功能等。这个过程产生化学分子的竞争。
(4)原始生命形成阶段:原始生命是非细胞形态,自己不会制造有机物,过着异养生活。原始生命经过长期演化出现了原始细胞,原始细胞由于结构的日益复杂化,又逐步发展成为真核细胞。真核细胞的出现标志着生命早期演化阶段的结束。生命由非细胞形态经过原核细胞到形成真核细胞,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由无序向有序,由不确定性向确定性的发展过程。
自发现作为细胞核决定成分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双螺旋结构的遗传密码以及生物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以来,已大体弄清了构成生命的物质基础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和组成,揭开了生命的活动机制以及核酸与蛋白质之间通过生命密码的转录和翻译而实现自我更新、自我调节的基本过程。
2.1.2 生物系统的演化
生物体具有内部矛盾,由于与环境相互作用,其变化发展是必然的。生物在演化过程中,其基因组的遗传与变异是其内因,而环境自然选择则是外因。一般认为,动植物有共同的起源,它们可能是由兼有自养和异养双重性质的原始鞭毛单细胞生物分别发展而来。一部生物演化史就是一部生物基因组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史。生物一般是先从单细胞生物开始,由于遗传和变异的不断斗争逐步的发展起来,其一方面演化到最复杂的植物,另一方面则演化到人类。现以动物的形成与发展为主线,纵观生物的进化史。
(1)病毒:病毒是一种最简单的生物,是生物演化史中目前最小的一种生物。病毒是由核酸和蛋白质所组成,病毒具有核酸自我复制与蛋白质合成功能。但病毒必须借助一个细胞宿主,寄生在细胞中进行繁殖。但病毒在生物进化的原始时期,在没有细胞形成时期,其存在方式主要是以“RNA-蛋白质体”或“DNA-蛋白质体”的形式出现的,这种方式是最原始的生命形式,这种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形成了原核生物细菌。
(2)细菌:细菌是一种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细菌可以自我繁殖,无须借助于其他宿主细胞可以自我复制。细菌可以进行新陈代谢,有比较复杂的生物代谢过程。
(3)真菌:真菌是具有细胞核的一种单细胞生物,真菌不仅具有细胞核,而且还具有细胞壁。这种单细胞生物比原核细胞具有更多的生物功能,早期生物都是单细胞的,体积小构造简单限制了它们向高级发展。
(4)原肠动物:原肠胚动物是由单细胞发展到多细胞后形成的。多细胞动物的进化过程经历了从二胚层生物分化出三胚层生物阶段。这个阶段是动物机体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动物身体中的许多重要组织、器官和系统,都是由于中胚层细胞发育而形成的。中胚层是动物向大型化复杂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三胚层的动物是两侧对称的,有利于行动和身体分化成前后端,促进头部的发展。为生物演化提供了可能性。细胞生物的体积才能不断增大,形态富于变化,内部结构也不断变化,细胞也不断变化,细胞才能产生分工,从而形成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器官。
(5)脊索动物:脊索动物是从原肠胚动物发展而来的,这时期出现了神经组织,但神经组织发育还是不完善的。
(6)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出现是动物演化史上的一大进步,与无脊椎动物相比它表现出一系列的进步特征。它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达,已分化为脑和延髓,具有胸腹鳍或四肢。其他器官也相应完善。脊椎动物的出现经历了从水生到陆生的演化过程。生物在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限制在水域中生活。直到四亿年前,才登上陆地,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大约在三、四亿年以前,出现了鱼类向两栖类过渡。到二亿年前的中生代,两栖动物中分化出了爬行动物。到了新生代,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兴起。到四百万年前,终于从古猿中分化出人类,从此出现了生物人类发展时期。
(7)人类的出现:脊椎动物发展的最高阶段就是人类的出现。人类的起源标志着生物系统的演化与智能化过程达到了空前的时期。人类属于高等脊椎动物,从生物角度上讲,人类与高等脊椎动物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人类属于高等脊椎动物的一种。人类是从类人猿产生的。人类的演化最重要的标志是其人脑的形成,人脑的出现使得人类具有了进行智能化分析思考过程的可能。人类的智能化是人产生的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在动物界演化的同时,植物界也经历了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以上生命的演化过程是受生物基因组(DNA和RNA)的调节和控制的过程。生物基因组(DNA和RNA)的复制与表达在生命系统演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生物基因组(DNA和RNA)进化到那个阶段,就会出现什么样的生物体。
2.2 人类的起源及其社会系统的演化过程
2.2.1 人类的起源
人类是从古猿分化而来的,人类从远古祖先可以追溯到生活在距今二、三万年前的森林古猿。它们在长期的树栖生活过程中,导致四肢逐渐分化。身体结构变化,为身体直立,前后肢分工和发达的感觉系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这是古猿演化的内在根据。距今二千万到一千二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广泛的造山运动,原来的茂密森林逐渐被稀疏的林片和林间草原所代替。古猿不得不转向草原生活,变化了的生活环境为森林古猿的进一步分化和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人类在劳动中成长。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使古猿变成了人,又继续推动人类成长。恩格斯最早就提出劳动创造了人类[8]。根据地质考古资料,可把史前人类的发展分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劳动工具、社会生活和人类体质特征都有不同。下阶段比上阶段更发达,更进步,这都是和社会劳动的发展分不开的。人类的起源可以分为四个时期[9]:
(1)早期猿人:他们是最早出现的人类。一般认为他们从距今三百多万年开始,到一百多万年前消失。早期猿人的主要特征是,能制造粗糙的石器,脑子比较小,整个手骨和脚骨已和现代人相似。已知道用火,建立了十人左右的社会集体,过着共同采集兼狩猎的生活。
(2)晚期猿人:距今一百五十万年前,进入晚期猿人阶段,据北京猿人资料表明,他们曾会用不同的石料,用不同的方法打制不同类型和不同用途的石器。已能捕捉马、鹿、和犀牛等大型动物。厚达六米的灰烬层说明有用火的经验。过着由几十人结成的家族集体生活。体质特征比早期猿人有很大进步。脑量增大,肢骨和现代人相似,但头骨还有许多原始特征。脑颅比较扁、前额比较低,头盖骨上窄下宽。
(3)早期智人:到三、四十万年前进入了早期智人阶段。石器规整、用途明确,显示劳动技能有了很大提高。已知道利用兽皮做粗陋的衣服。并学会人工取火。社会形态上正由家族扩大为母系社会。脑量已进入现代人的范围。但头骨形状还比较原始。上小下大,不像现代人接近半球形,眉脊也有些突出。
(4)晚期智人:到三、四万年前,进入晚期智人阶段。体形结构、头脑同现代人已没有多大的区别。他们制造了复合石器、骨器和弓箭,还制造了磨光石器。后来又发明了制陶、纺织、冶炼,出现了金属工具。农业也得到了发展。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氏族公社相应地扩大和增加。母系社会转化为父系氏族公社,而后又联合为部落。随着金属工具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私有制逐渐形成,社会分化为阶级,原始社会逐渐解体,被奴隶社会所代替。这样,人类社会便从此结束。
人类在产生的同时也伴随着人类思维理性和意识的产生。首先人类的意识是从猿人的意识转化而来的。转化的动力就是人类的劳动过程或称创造性过程。猿类能够间或使用天然工具,协同追逐猎物,显示了意识的萌芽,但尚属一种本能表现,和人类的意识有本质的区别。人类意识的根本特征在于能够把客观事物的性质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等等转化成为主观的认识,并能将主观意识付之行动。形成自觉能动性,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的特点。形成中的人类,由于经常使用天然工具,从而学会了制造工具。这说明,他们已经开始了解工具的作用。知道了什么样的工具最有效。从而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制造工具。这种古猿意识所产生的飞跃,于是导致人类意识的起源。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意识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猿人最初制造粗陋、简单、一具多用的工具,以后逐渐采用不同的石料技术打制不同类型和不同用途的石器。随后又制造了复合石器、弓箭和磨制石器。这表明了人类通过劳动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提高了对自然的认识能力。反过来,人的认识又推动了劳动的进步,不断地提高了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其次,产生了表达思想的语言。语言和意识有同样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并推动了人类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发展。类人猿一般都具有通过简单的声音表达自己感情、愿望和传达某些信息的能力,但这还不是语言。人类随着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的发展,人与人之间有了迫切的交往需要,处处都需要一种交往的工具,那些被固定下来的语音音节便成了人们交往的常用语言工具,于是人类的语言就逐渐产生了。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最初的语言只是一种分明的音节,然后才形成词、后组成句。语言不仅是交往的工具,也成了人类认识事物和思维的工具,任何词都意味着概括,词的产生意味着人类对于事物已能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等思维活动。人们的思维都是用词来进行的。句子已能表达完整的思想和意见,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最后,是类人猿大脑转变成了人类大脑。由于劳动,加之语言思维活动,导致类人猿脑转向人脑。从类人猿大脑发展成人脑不仅是脑量的增加,更主要的是人脑的微细结构越来越复杂。即人脑神经系统发育也越来越复杂。这种复杂结构的形成将有助于人类存储和记忆更多的社会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析和判断,完成一定的人类理性活动。
2.2.2 社会系统的演化
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社会经历了从石器文明到陶器文明再到金属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未来人类社会将跨入智能文明。自从人类产生以来,人类就开始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和改造,其结果是一方面导致科学发现,另一方面导致技术发明,科学技术的形成与发展构成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科学技术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科学技术发展史。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基因组图谱,是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基因组复制与表达的历史。科学技术每向前跃进一步,人类社会文明就向前发展一步。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可以看成是人类社会文明基因组(科学技术信息体系)复制与表达的结果。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就不可能有社会文明的进步,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没有人类社会基因组(科学技术体系)的复制与表达,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生、发展和进步。这点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本质特征。因此,科学技术是伴随着人类的起源而产生,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将来还将伴随着人类的消亡而消亡[9]。
(1)石器文明:从人类起源时起,人类就开始对自然界进行认识和改造,起初人类是从打制石器开始的,人类对石器的使用是一种对自然力的最初运用,但这种运用已经不同于类人猿时期了,因为这种运用已经从被动进化到了主动,从无意识的过程发展到了一种有意识的过程,这是一种质的变化。标志着科学与技术的萌芽。这是人类社会文明基因组形成的萌生阶段。
(2)陶器文明:人类在这个时期知道了使用火和控制火,“火”已经从自然力变成了人力的一部分。这时期,人类可以利用火来烧制陶器,陶器文明的形成标志着人类的创造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时期,人类可以利用这一发明去创造更多的复杂工具,这样人的意识行为也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这时期人类的文字开始发明。人类社会进入基因组遗传信息的形成初期阶段。
(3)金属文明:人类开始利用火和陶器进行金属器件的制造,这期间经历了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人类可以运用冶炼技术进行各种金属工具的制造。人类生产了各种劳动工具,其中包括各种农业生产工具以及各种冷兵器,像箭、刀、剑等等。这些金属产品的出现使得人类社会文明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从而导致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转化为奴隶社会。雕刻术发明,石刻书籍、木刻书籍、竹刻书籍等已出现。人类社会的基因组遗传信息的积累发展阶段。
(4)农业文明: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人类社会文明进入了农业文明时代,这个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能力更为加强,社会也进入了封建时代,即帝王统治的时代。这个时期,人类利用农业工具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创造出一种崭新的农业文明。发明了火药使战争从冷兵器时代转为热兵器时代,发明了纸和印刷术,使得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范围和速度更快,更广。发明了指南针,使人类的活动范围更加大大拓展。人类社会的基因组遗传信息的发展进入积累阶段。
(5)工业文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期,这时期,人类能够生产各种大机器,有了蒸汽机和电机的发明,人类进入了一种机器文明的时代。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给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精神财富。这时的人类开始有了电报和电话、邮政。这些发明标志着人类社会的通讯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人类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范围明显增强。科学技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导致西方文艺复兴运动暴发,从而引发几次科学技术革命在西方世界暴发。引发科学技术文明中心在西方世界进行转移。人类社会的基因组遗传信息的进入快速积累阶段。并出现过几次非常规增长和常规增长的交替过程。社会基因组(科学技术)出现快速复制与表达。
(6)信息文明:人类社会发展到信息文明时代。人类发明了电脑,创造了电脑网络,建立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发明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等。从此,人类跨入了信息时代,人类进入了信息文明社会。信息文明标志着人类的交流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信息文明使得人类的工作效率成倍速增加。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合理流动,最终使人类的生产活动处于一种良性的运动过程中,人类开始向更理性化时代迈进。大量的交叉学科、横向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等等超常规科学纷纷涌现。这时期出现了电子排板,电子印刷,电子书籍。这一切使得科学技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越来越大。人类社会的基因组遗传信息的快速积累阶段。社会基因组(科学技术)出现更加快速复制与表达。
图2 生物系统演化与社会系统演化的区别和联系
(7)智能文明: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一种智能化文明,这种文明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的时代,人类将创造一种智能化社会,人类的生产劳动方式将发生质的变化。人工智能化、自动化的生产过程将完全取代非智能化过程。智能电脑网络体系的形成最终使我们人类跨入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有思维能力的“智能机器人”(机器人类)的终将出现,由于“机器人类”是“生物人类”生产的产品,是“生物人类”发明的科学技术复制与表达的产物。在思维能力上无法超越“生物人类”。所以,这种“机器人类”不可能取代“生物人类”。这种机器人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将受到人类的控制和制约。这时的人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将更加完善和理性。人类社会基因组对社会的演化和发展起的作用越发明显。“生物人类”对“机器人类”的发展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图3 克里克的生物遗传信息传递中心法则和沈律的社会遗传信息传递中心法则比较示意图
由此,人类的起源和人类社会的起源。都应从基因(信息)角度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克里克的中心法则[10]告诉我们,人类的生物起源和生物系统的演化实质上就是生物基因组(DNA和RNA)不断复制与表达的过程,是对生物遗传基因不断选择和演化的过程,最终导致“生物人类”的形成。沈律的中心法则[4]告诉我们,人类的社会起源和社会系统演化实质上就是社会基因组(科学和技术)复制与表达的过程,是对社会遗传基因不断选择和演化的过程,最终导致“机器人类”的产生。然后这两种类型的人类最后融为一体形成“新型人类”。人类社会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人类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一个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基因组不断演化过程。是科学技术复㓡与表达过程,从而导致大量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增长的过程。人类社会基因组(科学和技术)的演化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见图1,2,3)。
3 人类是生物信息系统与社会信息系统的功能转换器
人类是生物信息系统与社会信息系统的功能转换器。这是由人类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人类是生物系统与社会系统智能化的集中体现。天然智能和人工智能是人类生物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智能化的产物。人类是处于生物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中介体。既是生物信息的载体,又是社会信息的载体。生物信息系统决定了人类大脑的硬件,而社会信息系统则决定了人类大脑的软件。如果把人脑与电脑相类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生物信息系统决定了我们人类的大脑硬件,如同INTEL 80286等系列芯片电脑,Pentium等系列芯片电脑以及现在的人工智能芯片电脑。而社会信息系统则决定了我们人类的大脑所需要的各种运行软件,如同是微软视窗系列软件……。人类的心理活动过程,即认知过程,创造性思维过程等就是人类大脑这个信息转换器的功能转化过程。因此,我们不仅要积极地强化生物信息系统,使每个人拥有一个聪明的大脑,而且还要积极地开发社会信息系统,使每个拥有聪明大脑的人都可以有机会获取丰富的社会科技信息。只有这样将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才能使每个人的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要想真正地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人们的创造性,创新性能力,我们既要加强优生优育,又要加强科技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选拔出一大批新一代优秀科技人才队伍,使我们的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取得成功。使我们国家的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未来人类社会的智能化将是人类社会基因组复制与表达的终结目标。人类自从有了科学与技术,也就可以创造社会文明,也就可以建造社会文明大厦。社会文明大厦可以看成是人类社会基因组(科技信息系统)复制与表达的产物。这个大厦可以看成是按照人类社会基因组图谱设计的图样建造的。从生物系统进化到人类社会系统进化,前后都要经历着多次基因复制与表达的过程。一个是生物基因组DNA(RNA)的复制与表达过程;另一个是社会基因组科学(技术)的复制与表达过程。两者相互结合构成了“生物--人类—社会”的智能化发展历程。尽管这一历程经历了很长时间,但还是按照客观规律发生着,并向今后的未知领域发展着。人类在这一演化过程中发挥着中介转换器作用。人类及其社会的演化过程就是人类生物信息系统与科技信息系统的复制与表达过程。由此不难发现人类及其社会智能化的过程就是人类生物基因组(DNA和RNA)向人类社会基因组(科学和技术)的进化与发展过程。这是从两个不同类型的基因组揭示了人类的起源和人类社会的起源及其发展规律的本质问题。因此,人类一切问题都应该按照这个思路思考下去。这样一切问题都可能找到答案。人类的起源和人类社会的起源。都应从基因(信息)角度去思考,人类的起源过程取决于DNA(RNA),人类社会的起源过程取决于科学(技术)。这两个基因组决定了人类生命和人类社会文明的进化发展。人类进化过程就是人类生物基因组与人类社会基因组发展的历程总和。人类就是在这两个历程中不断取得进步。人类知识的增长取决于人类社会基因组不断创新和创造,人类财富的增长取决于社会基因组不断突变和重组。人类现在正处于一个从信息化社会向智能化社会的转折时期,谁控制和掌握了智能化先进科技,谁就可以引领未来,谁就可以牢牢地掌握和控制未来世界发展的命运。
4 未来新型人类及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4.1 科学技术将在生物人类与机器人类的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着两大竞争:一是生物竞争,就是对生物基因的竞争和争夺。中华民族的崛起是要建立在优秀的生物基因(DNA和RNA)基础之上。要优化我们的民族生物基因(DNA和RNA),积极鼓励人们优生优育,强身健体,开发智力,加强教育,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身体健康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队伍,并建立一个优秀人才选拔制度,将各类身体健康,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各自工作岗位上来发挥创造性作用。生物竞争说到底就是对优秀的,身体健康人才的竞争,建设一支身体健康,优秀的人才队伍是中国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实力基础。二是社会竞争,也就是对社会基因的竞争和争夺,而社会基因就是科学和技术。因此,未来人类社会的竞争说到底既是生物基因组(DNA和RNA)的竞争,又是社会基因组(科学和技术)的竞争。中国与美国的竞争,东方世界与西方世界的竞争说到底不仅取决于生物基因的竞争,即不仅是全民身体素质的竞争,而且还取决于全民科技素质的竞争,因为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基因组图谱,它决定着未来人类社会的走向。谁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可以占据控制整个世界制高点,国家发展就不会受制于他人。要想使未来世界文明中心转移到中国,中国就必须一方面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事业。中国科技事业只有通过自主创新,建立新型创新体系,才是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
人类社会未来竞争主要还不是地球上国与国间的社会竞争,而是地球上的“生物人类”与“机器人类”之间的竞争,最后形成和谐共存的均衡状态,由此共同构成未来的“新型人类”。生物人类的竞争力来源于生物基因(DNA和RNA),而机器人类的竞争力则来源于我们生物人类创造和发明的科学技术,即社会基因。因此,机器人类必然要受制于生物人类。由此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机器人类的能力在某些方面的发展超过生物人类的发展所能承受的范围时,生物人类就会通过限制发展科学技术方式控制机器人类的发展,例如,机器人类在职业、职位和工作岗位上替代生物人类时,地球上的生物人类就会通过立法限制机器人类的发展。什么样的机器人可以生产,什么样的机器人不可以生产。对机器人类进行限制,就像现在生物伦理立法一样,不是所有的基因技术都可以进行,人类的胚胎基因剪辑技术就是各国在一定范围内法律所禁止的。例如,机器人类可以减少和改变生物人类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方式,因此可以让其适度发展。
4.2 未来地球上的机器人类取代不了生物人类
人工智能是科学技术信息系统复制与表达的终结体现,人工机器人是这种体现的集约化代表。人类的发展与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一定要走向和谐。智慧(智能)产生于信息,产生于负熵,产生于系统的有序化。智慧是伴随着物质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无序到有序而产生。由于生物人类生命周期有限性和机器人类的智能芯片(硅芯片、石墨纳米芯片等)结构与功能发展局限性,还有其语言信息识别、算法、程序设计、机器深度学习、机器图像识别、机器控制能力等开发方面的艰难性,使得“生物人类”与“机器人类”的发展之间必将是相互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共同进步。即使将来人们通过仿生技术生产出生物智能芯片(神经元构成),那也只能说是回归生物人类,并形成生物人类的结构与功能。也就是说未来人工智能、机器人类的发展还是要回归生物人类,还是要向生物人类的方向发展。因此,生物人类与机器人类一定会走向和谐统一,再说从现在的低级人工智能机器人发展到未来高级人工智能机器人阶段,那也是人工制造出来。那也是生物人类智慧的产物,是人类科学技术知识的复制与表达的产物,人类科学技术知识物化的结果。由于上述发展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这几方面的局限性,将导致机器人无法完整地复制自己,生产自己,组装自己。因此,那种认为发展人工智能会导致人类终结或毁灭的思想是不成立的。因为机器人类是生物人类发明的科学技术的产物,是生物人类社会基因组(科技信息系统)复制与表达的结果。因此,将受到生物人类的调节和控制。
4.3 外星人类与地球人类未能取得联系的主要原因
外星人分为外星生物人和外星机器人。首先,谈谈外星生物人类与地球人类之间未能联系问题。外星生物人类直接到地球上与地球人类取得联系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外星生物人类在生理上无法克服长时间的飞行障碍。地球与外星球的距离要用光年计算,还未与地球人类联系上可能就消失了。因此,联系不上也就不作为奇了。其次,谈谈外星机器人类,它们完全可以克服生物人类生理上的局限。不用呼吸,不用饮食,不用睡觉就能生存。排除一切技术限制,它们可以在茫茫的宇宙空间就能长期生存下来。这样的机器人类,何不早与地球上生物人类取得了联系。那为什么至今未与我们地球人类取得联系?这也许是外星球上生物人类难以克服远程控制或操控机器人类的技术难题。那种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自我复制能力的机器人类要想克服生物人类的生理上局限性被制造出来,是何等的艰难。因为人体就是宇宙,人类大脑的结构复杂程度就是宇宙结构的复杂程度。人类的认知能力的复杂性不是机器人类所能驾驭了的,也就是说根本制造不出来。制造出来的也只能是生物人类与机器人类的结合体,是相互嵌入式的结合体,是经过人工智能改造的生物体。这种人类也有生命周期,可能要比现在的生物人类的生命周期长[11],这种新型未来人类的寿命将会越来越长,但也不足以克服在茫茫宇宙中长期飞行所带来的生存压力。如果说在外星生物人类的控制下,外星机器人飞行到地球上,与地球人类取得联系,那是完全有可能,但只能说有可能,不过这种机器人还是要受到外星球体上的生物人类的控制。直到现在还拿不出一个实证的例子说外星机器人与我们地球人类取得联系。这也许是因为外星人物人类的生命周期不足以维系外星机器人类与地球人类的联系时间。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在外星球要想发射一个被外星生物人类控制的飞行机器人是何等艰难。就像我们人类现在发展太空事业进行深空探索一样艰难。也不知道,我们地球人类将来外空探索能走多远,因为我们在思考宇宙时空时,也就是宇宙是无穷大,时间是无限长。因为从时间跨度上看,不是几年,或几百年,或几千年,或几万年,或几亿年,可以说是无限长。从空间尺度上看,不是一个地球,或一个星系,而是无限多个星系。在这个无限长的时间里,我们人类的生存时间是有限的。在这个无限广大的空间中,我们人类的生存空间也是有限的。尽管人类科学技术水平也会隨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拓展发生量与质的飞跃,但还是摆脱不了自然消亡的残酷事实。因为人类外空探索是无限的,但人类生存时间是有限的,因为人类生存的“星球”也是有生命周期的。我们的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上的人类也不是宇宙中最有智慧的人类,试想比我们更聪明的外星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未与我们地球人类相互取得联系,难到他们不想与我们地球人类进行联系,是外星人类科学技术不够先进,还是我们地球人类科学技术水平不够发达。而是要换一种思维思考,与宇宙中更有智能的外星人联系不上,其中不是科技发达不发达的原因可以加以解释的。可能还有一些难以克服的障碍。例如,“外星球”也是有生命周期的,当外星球自行消亡时,也就自然导致外星生物人类的消亡,这样也就谈不上联系地球生物人类了,还有前面所说的相互这间距离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等等还有其它未知原因导致外星人类与我们地球人类无法联系。
至于那些科幻小说中通过“时空隧道”进行宇宙航行的设想,那也是科幻作家笔下的一种妄想。要知道,这种“时空隧道”若真的存在,并能进行宇宙航行,那么比我们地球上的人类聪明外星人早就做了,外星人也与我们地球人类早建立了联系。这点也提示我们,那些事可以做,那些事不可以做,那些事做了也没有结果。科学是需要想象的,但不能漫无边际的想象,超自然、违背科学原理的想象是要误导民众的,使我们的科技发展事业误入歧途。发展科学技术事业要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实事求是,步步为营。未来“超大科学时代” [12] [13],一些人总会打着“超常规科学技术”的旗帜,干着“伪科学技术”事情,他们欺骗大众,捞取各种名誉和利益。因此发展科技事业更要加强对科技项目立项的科学意义和学术价值评估和监控,对那些有科学意义和有学术价值的科技项目要积极进行支持和投入,而对那些不切实际的科技项目和伪科学技术项目就要进行有效淘汰和监管。让那些真正有学术价值和科学意义的科技项目得到选择、鼓励和支持,这样科学技术发展才能走向健康之道路。
4.4 未来新型人类及其社会文明的衰亡及其应对策略
大家都知道太阳系是要衰亡的,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也是要衰亡的,因此人类也将隨之走向衰亡。任何一种事物都是“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太阳系衰亡了,在其它什么地方一定会产生一个类似太阳系的星系。人类衰亡了,在其它某个星球同样会演化产生。由此人们判断外星人是存在的,而且比我们地球上更先进人类文明也同样存在的。任何一种事物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只是长短不同和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这是一种大家都知道客观事实。地球上人类在走向消亡之前会是一个什么社会,我们预测未来社会是一种生物人类与机器人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社会。机器人类是靠科技基因维持其“类生命”活动,而科技基因是要靠生物人类创造和发明出来,因此机器人类只能通过生物人类生产出来。机器人类也只能在满足生物人类的需要和需求时才能获得不断的进化和发展。这是机器人类受制于生物人类和不能取代生物人类的根本原因。
医学上现在已经出现在动物大脑中嵌入微电子设备实验,将来如果一旦应用到人体身上,就会使我们人类的行为受到改变。这使我们认识到未来将是一个生物人类与机器人类相互结合、相互融合、相互利用、相互补充而组成一种智能嵌入化社会。生物人类异化为机器人类,机器人类异化为生物人类。现在社会上出现的大量工业机器人、仿真机器人等等都只是人类社会走向智能化的初级阶段出现的智能设备,这些设备出现标志着智能嵌入化社会已经来临。从本质上讲就是生物基因组(DNA和RNA)与社会基因组(科学和技术)相互结合,相互转化的社会。使人类向更加聪明,更加理性,更加智能化方向发展。人类社会的消亡不可能是由于发展智能科学技术而导致,至于那些说机器人类将消灭并取代地球上的生物人类,完全是一些无法实现的妄想,是根本不成立的幻想,都是些危言耸听,胡说八道的说词。要知道,人类的大脑就是一个宇宙,人类的认知能力的复杂性就好比宇宙的复杂性。这不是机器人类可以模仿出来的,也不是地球生物人类可以制造出来的。就像我们人类现在认识宇宙世界,只能是不断地进行探索,但是无法终结。人类大脑神经细胞与神经细胞连接及其信号传递的复杂程度是我们人类无法想象的。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神经认知系统也是无法完全破解的。所以人类无法制造出一个智力上超过我们生物人类的机器人类。更不要说机器人类可以生产和复制比生物人类更聪明和能力更强的机器人类了。因此,机器人类无法取代或消灭生物人类。智能化社会的发展不是导致人类及其社会走向终结,而是一种新型人类与新社会文明形式的诞生。人类社会的衰亡取决于人类对地球生态破坏,从而导致不可逆的生态危机;或者由于太阳系外环境变化慢慢地使地球成为一个人类社会无法生存的荒凉之地;再或者出现外星球的撞击导致地球上生物(包括人类)的大消亡等其他意外事件发生国但不排除人类发展科技,发明核武器,导致核战争,将人类推向灾难边缘。世界上的核大国发展核武器必须严格遵守底线思维和必须防止发生的此类重大事件,等等。未来“生物人类”和“机器人类”相互嵌入式的“新型人类”及其社会必将到来,但未来“新型人类”及其社会也难逃终结的命运,这就告诫着我们必须爱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尽量延缓地球寿命,和平共处,远离核战争,合理利用地球资源,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发展科学技术,促进地球可持续发展[15],使我们地球上的新型人类及其社会文明得以长期生存。
5 结 论
综上所述,加强对社会基因组(科学和技术)的分析研究与加强对生物基因组(DNA和RNA)的分析研究是同等重要的,因为它们将决定我们人类的未来。到了智能社会时代,那时新型人类及其社会文明的将产生,“生物人类”将与“机器人类”合二为一,它们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相互融合,相互嵌入,形成一个统一的“新型人类”。这点很重要,它是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现在正在从信息化社会走向智能化社会,我们无时不感觉到智能化嵌入社会正在向我们走来。现代科学技术复制与表达的科技产品或商品,例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机器制造、智能汽车、智能飞机、人工机器人、仿真机器人、智慧物流、大数据、电子商务、数字货币、数字经济、云计算、共享单车、网上支付、互联网、智慧医疗、远程办公、远程会议、各种智能生活用品、智能工作用品、智能学习用品等等都已渗透到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各个方面,现代社会已经离不开智能化。“新型人类”的出现就是人类的智能化及其人类社会的智能化的标志。“新型人类”不同于过去人类的生存状态。“新型人类”是一种独立的生物个体。是经过人工智能化改造的生物个体。两者的有机结合是未来人类及其社会发展的必然。随着未来科技的发展,“生物人类”与“机器人类”的相互移植、相互联系、相互嵌入将更加密切,最后终将导致人类社会走向更加发达,更加智能的社会文明。让我们大胆地发展人工智能和人工机器人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人类更早地跨入“新型人类”大发展新时代,创造一种新型人类及其社会文明。“生物人类”和“机器人类”相互嵌入式的“新型人类”社会必将到来,但未来“新型人类”及其社会也难逃终结的命运,这就告诫着我们必须爱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尽量延缓地球寿命,和平共处,远离核战争,合理利用地球资源,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发展科学技术,促进地球可持续发展,使我们地球上的新型人类及其社会文明得以长期生存。
参考文献
[1] 龚育之,沈 律等.科学技术发展与世界格局[J].科学学研究,1992.10(2):1.
[2]汤浅光朝..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科学与哲学.1979(2)
[3] J. D. WATSON & F. H. C. CRIC.Molecular Structure of Nucleic Acids: A Structure for Deoxyribose Nucleic Acid.Nature. volume 171, pages 737–738 (25 April 1953
[4] 沈律.1999.科学技术——人类社会文明进化的基因组图谱.科学学研究,17(4):20-30
[5]沈律.生命科学大系统理论,http://www.1mpi.com/doc/55663857bf0cb08997348a42
[6]沈 律.关于“人类社会基因组计划”之若干设想与建议——全世界应重视加强对科学技术信息系统的合作研究与开发.武汉大学第四届大学评价与科研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7]陈阅增 等 主编.普通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8]恩格斯 著.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9]潘永祥 主编.自然科学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10] 克里克.中心法则,https://baike.so.com/doc/1044703-32328886.html
[11]沈 律.论生物进化与生物发育的基本规律—对人类基因组的形成及其复制与表达过程的系统研究[M].叶鑫生等主编.干细胞与发育生物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217-229.
[12]沈 律.小科学,大科学,超大科学——对科技增长的三大模式及其规律的比较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21(6)149-160;[13]沈 律.试论“超大科技”时代——后D.普赖斯时代科技发展新模式[J].中国软科学, 2006.190(10):55-63.
[14]沈 律..2022.生物演化的自然均衡选择理论—对生物演化的本质及其演化规律的生物计量学分析.中国科技信息(1):19-24.
[15]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ttps://baike.so.com/doc/1413580-1494367.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24 13: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