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隆昌
第32讲:众“群”之悦及其理解
2024-7-18 10:32
阅读:866

一、众“群”之悦

1.1  乐见其悦

近年来,随着本论“终极大自然观”的传播,先后被邀入多个学术“群”,但出于老朽精力所限,仅报以广泛欣赏只当“潜水员”的心态,悠哉游哉泰然自若。

可是,在所见所闻的累积之下,最近突然意识到,在这些“群”中,一般都是超越于自身专业的(可谓来自“民科”的)业余学者,却个个都胸中有柱、身藏利气,似乎新颖思想还不少的呢!

原来,凭着自身对数学全面下过的一点工夫,无形的形成了一点自信,相信自己是容易读懂别人并能做出自我评价的,但是现在发现不行了,尽管说一方面是未能全面看到这些理论,但也是没有勇气去争取看到它们的了,原因是已没有过去的那种好事的精力敢于去跟着别人的脑袋转了。

所以,一直是处于只知其大概的悬浮状态。

不过,虽然未能认真了解它们,却也从宏观上明显感受到一种可喜的现象,那就是似乎在各行各业都充斥着一种创新精神。

因此,中国是不缺思想的、是不缺智慧的、是不缺人才的,国之大幸、强国之兆也,十分令人高兴。  

可以说,这些民办学术“群”才是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园地,理当保护好它们才是。

1.2  主要特点

在这些主动创建起来的民办学术“群”里,“群”众们多是成年人、成熟人,处于人生悟性高峰期,也是厚积薄发期,因此人人都能有一套自己的经长期打造而成的思想厉器、方法利器对外展示。

显然,这些思想首先是来自于“情趣”的,但也必有“天赋”因素的匹配,正是二者的结合才能使之产生并追逐心中的“创新”亮点,从而自然地溢出专业空域、不惜忘我投入之。

这正好也体现了“专业既是‘武装’,也是‘制约‘,也需要突破”这一真理。

借此,不妨略举几例,浅记点赞之意,兴许还能发现更多同“道”者的共鸣(由于是临时起意、消闲之笔,了解不深信息不全,错漏之处责归笔者):

(1)“圆对数”理论

这是浙江汪一平老教授受“对数”运算机理的启迪(对其底数、真数、指数三部位做出超越于“模块”机制的创新)构建起来的一个具有多方优势的新颖范式(如无关数学模型;具有自己的群组合、特征模等特征)。

据说已揭示并填补了现行数学中某些缺陷,且能直接提升计算数学之算力,也是接力于中国传统数学的新发展,并已经历二十余年的打磨与雕琢,其逐步成熟的大作即将完成(本人期待大作早日问世,以有机会完全看懂)。

(2)“三猜”硕果

这是成都葛林富老教授凭着业余兴趣(+天赋)在数论中精心研究了二十多年所获得的理论与创新成果集成(据说己有大作初稿),它能同时解决数论前沿的所谓“哥猜”、“黎猜”和“孪猜”(三猜)问题,尚能判定“奇偶素合”,仅凭这些也是十分了得的了。

老实说,一方面是凭其作者的苦心孤诣及其牺牲精神,我是宁愿相信它的。

但另一方面,凭着这样的世界“三大”(超级)难题、凭着这些难题艰苦卓绝的堪称伟大的历史,我又是不敢相信它的。

同时也不敢去要来看,怕跟着他的脑袋转晕了会什么都看不出来的(故事:文革中一天看到老师柯召将刚收到的一卷来自某省某中学关于“素数”理论的邮件加注,原封退回,问之他说初等问题不是“初等”解决的。即使从加到减、乘到除也是拓广深化了数学的。但是,已到了这种程度的文稿,跟着他的脑子转也是会转晕的,…….),望能理解这一怀念老师的(不够贴切的)“插叙”。

总之,我是坚信葛教授的丰富成果中至少是有(甚至若干)可取之处的(包括思想或方法),应该是对“三大”难题具有大大促进作用的,祝愿它能早日获得承认、取得成功。

(3)手性理论:原理与应用

这是陈刚博士多年来在化学及量子化学以及结合到现代物理学上,所获得的系列独家成果,充满了(无理数世界)繁复计算,可谓滴滴心血结晶。

显然,仅凭(不动笔的)“浏览”是难以了解其精髓的,更难提出批评意见,这里只能祝愿他能早日全面告捷。

(4)梅竹松“超辩证论”

梅先生展示了他于本世纪初开始(以其厚积薄发之势)构建起来的一套理论,包含了对各种流行理论的综合理解和利用,且能创造出充分展示其思想的种种示图,别具风格。

其内容涉及到包括虚与实、隐与显、科与哲、人文与生活等各个方面,是一整套应用性思想方法,也是对(可谓全时空)客观世界的系统性理解。

就其特点,窃以为可谓似证非证、似经非经的说教式著述,属于不忌正规论述的哲学思辨,自成一体,对于提升管理者能力当是十分得力的。

此外,还有更多思想,诸如变值逻辑学,属性坐标论等等,暂免诉衷。

1.3  几点体会

(1)综观

汇聚起来,仅就本人在短期内之所见(真正一孔之见)己充分感受到,民问也有高手,存在强烈的创新动机,该当珍惜这一环境,葆其滋润土壤,葆其百花争艳势态。

比如,由于他们已是成熟的中年人,各自的成果都是经过长期打磨的,因此都是过了(心理上)“成果激动期”的,相信其中不至于有太多的不实成分。

亦即,至少应该相信其中必有创新思想,即使点滴的也是可贵的,值得重视。

(2)浅见

讨论中如果说有不足的话鄙人认为,

一是学术“群”属于“沙龙”性质,只须各抒己见互相借鉴,包括不同意见也只须谈出自己的就行了;

二是论述中应该对“概念”予以重视,特别是来自不同行道的人,对同一对象所持“概念”往往有差异,何况说“讨论问题愈深刻,愈需要明确概念”呢;

三是应该强调任何理论都是有“前提”的又叫“公理”,这对于来自不同专业的人士“群”形成共识,也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我们应该鼓励网上学术“群”的发展,应该为这一“群”众沙龙活动点赞。

(3)相较

比较起本论“终极大自然观”来,虽不完全了解别人的,但也完全知道自己的,特别感到了“本原论”(本体论)的重要性,一旦树立了它,观察什么都有一种透视感。

扼要说来(恕狂),在科学世界中(本论所属层次)属于:牛顿物质理论(介观世界)—量子相对论(宏微观世界)—“大统一”理论(完备世界)。

显然,世上所有理论都是在终极层次(完备世界)之下的,因此它们的正确性首先表现在与终极理论的无矛盾性,也的确如此。

二、基本理解:有机性与复杂性

2.1有机体与有机性    

本论已谈及,对于任一有机体(作为完全空间对象)应强调两点,

一是,每个“细胞”都是个非裸的(且“全息”的)虚实结构基本单元。

同理,各个层级的器官、组织都有自己层级的非裸、全息、虚实结构,直至总体。

二是,有机体所有细胞、器官、组织中所有元素间(本着有机体机制)都是充分沟通的(包括虚实二象间)。

这些,在(作为中枢的)“大脑”神经网络中,是有充分体现的。

2.2 客观世界亦然

在本论鸟瞰之下,客观世界具备了以“超级神经网络”为基本形式的“分形”结构特征(这点表明了,在客观世界中这样的结构是具最优性的)。

其中“超级”指在完全空间(=物理空间+超空间)意义下,因此同时存在虚与实或有形与无形、物质与非物质等情形;

所谓“超级神经网络”即纳入了超级概念的既有神经网络概念;

至于“分形”,也是既有的(上世纪70年代曼德博(法)创立的)“分形理论”中的分形概念(基本模型在基本公理下的无限迭代几何)。

简单说,这样的“超级神经网络”本质上也是个(不计距离和没有断裂的)超级拓扑空间=超级(神经元“节点”族,连线族)=超级(元素族,关系族)=(实,虚),简称超级网络空间。

2.3 大脑 “意识”

已谈及,“大脑”是具备完全空间层次的。

因此,其“神经网络”应该属于上述“超级神经网络”。

但是,既有的流行的“神经网络”模式只是“大脑”的一种模拟,且只强调了它的虚实“二象”中实象一面(即物质性或说物理性一面)。

原因是,真实“大脑”的描述很难、实操更难,这是实事,尽管如此,作为思想、思维,这里仍然从其“超越性”来考虑。

亦即,客观“神经网络”中的一切元素(节点)都是超级非裸的(即蕴含了所有信息(场));一切节点间皆有超级连结(连线),形成的是完全空间的超级神经网络(拓扑)空间~完全逻辑空间。

2.4  科技和生活中的“复杂性” 

科技和生活中任何一项理论(或一项活动)相对于上述“超级网络空间”来说,都是其中一个子空间或子结构、子关系。

抑或说,超级网络空间是人类社会(科技与生活)所有子结构子关系的迭加,因此,相互间是超级交织的,常常也是难以分辨的。

虽说其中只有数学是清晰的,但数学也是(以宇宙运动属性的本质)蕴含于其中的,因此仍有它自身的难处。

这也是复杂性的客观本质表现。

2.5 对众“群”之悦的理解

具体说,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思维(思维空间),但“客观世界”只有一个,尽管说是个多层次多级别的、是个超级网络空间也罢。

因此,每个人的思维空间都是汇聚在这同一空间的(尽管各自并不完全感觉到),

亦即,各自的思想在超级(完全空间)意义下是相互交错的,甚至相互有交锋的。  

所以,在同一个逻辑空间、同一个客观世界,虽然每个人都可以形成一个子空间、子结构、子系统来,但因客观上没有绝对孤立系统而都是存在公共条件集和公共空间交的。

从而,相互间在完全空间意义下是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织景象的。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高隆昌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17274-144275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