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xfycyyh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xfycyyhang

博文

学术交流的探索性认知方式对青年学生创新思维具有核心作用

已有 342 次阅读 2025-9-14 10:39 |个人分类:学术交流研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术交流的探索性认知方式对青年学生创新思维具有核心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人们的认知方式正在发生深广的变革。

400年前哥白尼使用的认知方式,到200年前牛顿使用的认知方式,再到目前科学家们广泛使用的认知方式——通过相互交流信息及认知来探讨、扩展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知边界。在此简称探索式认知方式。

此前这一认知方式主要由科学家们使用,且在科学界有一个专用名词——学术交流:科学家们在面对信息不确定的自然世界,通过讨论式、辩论式,质疑式、批判式、互动式等方式,对事物可能发展方向及规律进行交流探讨。

值得强调的是,人类这一认知方式在本世纪以来进入了快速扩张时期,成为人类认识自然世界越来越重要的途径。

“快速扩张”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此前这个方式主要在探索知识前沿与边界的科学家们使用,现在使用者已经从科学家扩展到以学习知识为主要任务的研究生、大学生,甚至在一些基质雄厚的高中也将其引入进行实验,用以增强学生们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自主能力。二是指探索式认知方式从科学板块进入到了人才板块(人才的培养、识别、评价等)、教育板块(从单一的传承方式到承接、探索二元方式并举)。

认知方式的二元化对教育有重要意义。高中到大学生及研究生,不仅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认知成长的重要上升期,在承接知识一元认知方式基础上,增添探索式第二元认知方式,对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核心作用。就是说,在信息爆炸时代,创新思维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不在知识掌握的多少,而在相匹配知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思维模式。探索式认知方式是目前科学家们经过400年历练出的、对创新思维有决定性作用的时代认知方式。

    美国在1996年公布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将探究列为学习科学的核心方法。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教育改革者尝试将探究性学习融入课堂实践,随着时间推移,探究性学习从自然科学领域逐渐扩展到社会科学和人文领域。

在知识就是力量时代,学习是掌握知识的唯一认知途径。在“学习的本质是发现”(美国布鲁纳)、“学习的本质是认知突破”(厦大校长张宗益)理念下,探索式认知方式将成为青年学生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核心途径。

本世纪以来,探索式认知方式之所以出现快速扩张,有二方面原因:

一是创新型社会对创新思维的迫切需求。瑞典博士教育制度强调博士生应具备“批判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地识别和表述学术问题的能力”。创新性与批判性是探索式认知追求的重要目标。探索式认知鼓励学生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和新解决方案,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自主性与探究性是探索式认知的重要特征。在探索式认知中,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可以自主选择研究主题、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资源和方式等。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究者和知识建构者。这种自主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责任感,使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

二是外部环境的剧变。当AI使获取知识变得越来越容易时,认知方式变革的重要性突显,认知方式是不亚于知识、甚至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与力量。如杨振宁提出直觉在学习当中的重要性,成为学生认知方式变革的有力倡导者。

科学探索式认知方式的形成需要3年、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科学史告诉我们,科学往往与长期主义结伴、科学的功利往往是长期的。科学的知识,科学的成果,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精神,到科学认知方式,科学从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作用都是长期主义的。这再次呼唤我们,要坚持科学的长期主义,摒弃科学的短视及急功近利行为。

                                                                                                     2025914日星期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1292-1501847.html

上一篇:人工智能时代学术交流的角色定位
收藏 IP: 114.240.15.*|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17 0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