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学术民主思想及启示
高峡
摘要:钱学森学术民主思想在他的科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多年来我们在宣传科学家精神、思想及学风上作了大量工作,但揭示、学习钱学森学术民主思想还较轻浅。在多年研究基础上,本文归纳整理出钱学森学术民主思想十二条,回顾了这一思想产生的不寻常过程,并对学术民主意义、学术民主思想的培育及规律提出三点启示,这对今年6月国家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特别是“崇尚学术民主”条款,可能有所帮助和启迪。
关键词:学术民主 钱学森
钱学森是著名的科学家,也是我国杰出的科技管理专家。钱学森的科技管理思想内容丰富,其中学术民主思想占有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初期,钱学森较早地提出了学术民主思想,在之后30多年的科学实践中,他的这一思想不断发展,从受冷落的边缘逐渐进入我国科学管理思想的主流,但至今不能说已经完成了对学术民主的认知。研究、学习钱学森学术民主思想,回顾其产生过程,对于学习领会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特别是该文件中“崇尚学术民主”条款,可能有所帮助和启迪。
钱学森学术民主思想的初始是从学术交流视角出发的,从国内学术交流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提出批评与建议,以学术交流促进思维创新、繁荣学术为根本目标,逐渐发展到发扬学术民主、培养“具有非凡创造能力人才”等内容的战略高度。从重视学术交流氛围发展到重视整体学术氛围,直至数次强烈建议国家领导人改造国内学术民主氛围、改造人才培养模式。在钱学森学术民主思想中,争鸣质疑、挑战权威、超越权威占有突出地位,钱学森认为这不仅是科学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能否培养科学“帅才”的必要过程。
钱学森学术民主思想要点有:一、学术交流是一个没有权威的领域,不能搞“一言堂”;二、学术讨论人人平等,不能搞等级森严、论资排辈;三、不同学术观点都可以发言,充分交流,有争论也没有关系,认识不统一可以慢慢来;四、学术讨论“既要严肃认真,又要生动活泼”,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五、学生、研究生应当大胆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积极与学术权威交流对话;六、学长、教授应当为年轻人提供充分的学术权力,营造学术民主氛围;七、学术讨论中,讲错话,提错意见的人,对于最后得出正确结论也有贡献;八、学术讨论要民主,也要集中。所谓集中就是讨论最后要总结,今天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以后需要进一步研究。九、鼓励学术讨论中主动介绍与自己不同的学术观点甚至相反的观点,认为这有利于学术研究,有利于出学术成果。十、那个学术中心学术讨论搞得好,这个中心的学术成果就多;十一、要敢于争鸣质疑,挑战权威,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十二、学术民主、学术环境是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等。
此外,钱学森还提出了参加学术讨论的具体操作方法:例如勇于“提问题,发表不同意见,作补充,提新看法”,认为这是学术讨论创新思想的根本方法等。
钱学森学术民主思想很丰富。这些思想与众多科学精英的科学思想相一致,特别是其中的质疑批判气质为一些杰出科学家高度重视,例如爱因斯坦、玻尔等世界著名科学家,他们在学术论争中的争鸣质疑精神成为科学史的典范。学术民主、质疑批判也是科学共同体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观,如卡文迪许实验室、贝尔实验室、哥本哈根学派等,都以学术民主、质疑批判为共同价值取向。近日著名数学家丘成桐,从中国要在科技上领导世界的视角出发,也提出“必须要让年轻人挑战科学界的‘老人威权’”,这与钱学森学术民主思想同质的。(1)
钱学森学术民主思想对我们今天优化学术环境和学风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然而他这一思想产生过程却是艰难的。回顾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认清方向、克服片面、准确把握当前与未来。
钱学森归国后在科研活动中一直重视平等的、没有身份差别的学术讨论与交流。他曾经说,“科学技术工作也必须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我1955年归回祖国后,深感我们党的民主集中制也是科学技术工作的客观规律;我在美国从我的老师Theodore von Karman那里学到的也实际上是民主集中制,只是那时在外国还没有明确地阐述。我在周恩来总理领导下从事导弹卫星工作,深感周总理在工作中是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典范。”在科学管理工作中钱学森极力倡导学术交流民主。例如他说,“在我们思维科学这个新的领域里,没有什么权威,不能搞一言堂大家充分发表意见,互相交流,争吵一下也没有关系。暂时统一不了认识,也不要紧,慢慢来。总之,我们既要严肃认真,又要生动活泼,充分发扬民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2)
他批评说,“在我们国家,不但是学术讨论气氛不浓,就是一个集体当中,封锁、闭塞、闭关自守等现象也非常严重。这是违反社会思维学的规律的。” (3)
当钱学森试图将学术交流民主引入科学管理高层时受阻。1996年,已经卸任中国科协主席职务的钱学森,多次讲话指出,“我从前在中国科协工作过几年,感到学术不够民主,教授、权威压制得太利害。我在中国科协上讲过不只一次,但还是解决不了。这是科学向前发展的一个大问题。(4)坚持了20多年不被待见的钱学森学术交流民主思想,到2009年扩展到整个国家层面的学术民主、学术环境、培养杰出人才等系列思想并见诸报端惊醒国人,引起科学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这期间不仅有钱学森,还包括周光召等科学家都曾经倡导学术交流民主,结果一样都不了了之,致使他们只能感叹学术交流“源头在西方”。或许仅仅由于巧合,这两位科学家都曾担任过中国科协主席职务。
与当时社会背景、学术环境有关吗?当时学术交流管理顶层的主要思路大体是,搭建广泛的学术交流平台,以提高学术交流质量为“抓手”。这从每年开展学术交流次数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人数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总结中可见端倪。应当说,这种学术交流行政管理思路在改革开放初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伴随着市场经济对科技的渗入,这种作法,越来越不能跟上科学发展的趋势和科技人员的需求。伴随着市场经济导入科技,也产生了学术不端等新的矛盾与问题。四平八稳的学术交流“平台”思想,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学术民主、质疑批判成为筑牢科学之基的需要。
需要指出,学术交流管理层的这种顶层设计与操作也与当时社会普遍对学术交流认识肤浅有关。当时的认识是,学术交流是学术信息的交流,是“切磋学术、以文会友”,是学术成果发表的场所,通过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等。显然,这与钱学森的学术交流民主思想存在巨大差距。
需要提及的是,钱学森学术民主思想不被待见的二十多年,正是我国学术不端猖獗、学术环境持续恶化时期。值得深思的是,这两个事件同时出现难道是互不相干的吗?
启示:
一、学术民主不仅是发展科学、繁荣学术的工具,也是遏制学术不端的利器。
为什么钱学森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他临终前的“忧虑”,极其看重学术民主,并对国内学术不良现象持之以恒且越来越尖锐地提出批评?笔者以为,钱学森不仅深知学术民主是繁荣学术、发展科学的工具,而且也洞悉学术民主是遏制学术不端的利器。对于后者,虽然没有发现钱学森有明确的言论,但笔者认为这包含在他的学术民主思想之中,比如他批评的权威压制、人云亦云,难道不是学术不端的一种变态吗?前些时期笔者撰文指出,国内遏制学术不端缺乏内力,关键在于质疑批判思想的缺失,(5)这个认识有一点创新性,其源头还在钱学森学术民主、质疑批判思想之中。
当学术不端这一明显的危险信号被注意到,并与质疑批判这一科学内在纠错机制联系起来时,学术民主的重要性与价值被重新认识。此时我们发现,不仅科技体制机制存在较多障碍,而且还发现, “我国科技管理机制不完善”。(6)这意味着,在找到“科技体制机制障碍较多”这一我国社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病因之后,又从科技管理机制上找到了第二个病因。障碍是前进受阻挡,不能顺利通过;不完善表明不完备、有缺失。两者加在一起,表明我们的科学机制不仅受阻、科学管理机制也有缺失。无疑这个认识的进步是巨大的。
钱学森学术民主思想经历了20多年的风风雨雨才叶落归根,不仅验证了“科技体制机制障碍较多”,也验证了“我国科技管理机制不完善”的诊断。现在国家在上述文件提出的新认识,使我们朝完备的科学机制、科学管理机制又前进了一步。
二、国内学术民主尚有一个发育过程
恩格斯说:“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学术民主这个伟大科学思想,它不是“既成事物”的人为“集合”,而是“过程的集合”。科学发达国家的学术民主,是经历了400多年科学自然发展“集合”出来的,而在我国这个过程只能说是刚刚开始,需要通过培育学术民主环境来促进这个过程,将学术民主内生、固化到我们的科学机体之中,这个时间不会很短。从钱学森开始批评中国学术交流民主存在重大缺陷,到磨练出钱学森式的学术民主思想,历经了20多年时间,那么从今年国家在上述文件中出台学术民主政策规定出发,要前进到我们比较满意的学术民主程度,至少还需要经历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学术民主即是科学文化的一个高地也是科学文化发展的结果。虽然我们有强劲的体制机制来保障,但攻克这一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学术民主高地,难度不仅在于使之成为科技工作者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难度还在于需要改变科学研究长期受制行政过度约束,需要克服管理部门总希望有一个确定的管理办法与科研人员按照科研规律从事科研活动,这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虽然这个矛盾在所有国家都存在,但我国集中计划性管理突出,且科技体制依附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加之过度功利的诱惑,科学机制长期发育迟缓、缺乏,甚至有被非科学机制遮避的危险。如此,学术民主这个“过程”的“集合”,非三年五载短时间能够完成。对此我们应当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三、学术民主发育有它自身的规律
钱学森学术民主思想不寻常的发育过程启示我们,科学领域之外的民主不能代替科学民主。如果可以代替,那么10年前钱学森尖锐批评的我国“学术不够民主”就不真实存在。因为在那之前,我们已经建成了自信的、完备的人民民主制度,建立了党内外都满意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但学术民主至今尚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正如上述文件强调,需要“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并在“崇尚学术民主”条款中指出要:“鼓励不同学术观点交流碰撞,倡导严肃认真的学术讨论和评论,排除地位影响和利益干扰。开展学术批评要开诚布公,多提建设性意见,反对人身攻击。尊重他人学术话语权,反对门户偏见和‘学阀’作风,不得利用行政职务或学术地位压制不同学术观点。鼓励年轻人大胆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积极与学术权威交流对话”等,这再次表明,科学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这个规律不受社会制度影响。
在我国,钱学森比较早认识到科学运行有它自身规律,认为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不受社会制度影响。比如科学学家赵红州提出的科学能力学,钱学森把其纳入科学学的分支学科,认为它是科研中的生产力经济学,不受社会制度影响。(7)笔者认为,学术民主即可划入钱学森提出的“科研中的生产力经济学,不受社会制度影响”领域。如此是否意味着,学术民主发育的动力源、运行机制、运行路径主要不在学术主体外部而在学术主体内部,学术主体不仅是学术民主的落脚点也是学术民主的动力源,外力不能代替学术主体的内力。若此,这启示我们:学术共同体、学术团体改革根本的是需要从他们自身出发,从自身寻找突破口和运行机制。比如深化认识科技群团“三性”中政治性与先进性的关系,政治性不能覆蓋先进性,与先进性联系更密切的是学术性、科技性;意味着需要重新认识学术民主、学术交流以及学术团体在反映国家科学状况、科学管理这一维度的重要性;还意味着,国家行政对科学研究的管理需要在管理范围、管理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所有这些已经超出本文能力范围,有待后续探讨。
参考文献:
(1)《丘成桐:年轻学者要敢于“无法无天”》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6/427493.shtm
(2)钱学森:《开展思维科学的研究》载于钱学森主编:《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版第162页
(3)钱学森:《开展思维科学的研究》载于钱学森主编:《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版第132页
(4)钱学森:《钱学森讲谈录-哲学、科学、艺术》九州出版社2009年2月版第114页
(5)《科学网》《为什么我们治理学术不端缺乏“内力”?》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41292&do=blog&id=1161526
(6)《人民网》《全国政协召开“创新驱动发展”专题协商会》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515/c1024-31084977.html
(7)《刘则渊讲科学学①丨从贝尔纳到钱学森——世界科学学70年与中国科学学40年》http://www.sohu.com/a/124748609_466843
2019年6月24日完稿,7月22日修改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高峡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1292-119060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