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ey开放科研
威立发布全新AI指南,为科研人员清晰指明如何负责任地使用AI 精选
2025-11-11 13:50
阅读:6105

在广泛吸纳学界反馈的基础上,该指南针对研究方法和同行评审环节提出了指导意见,同时制定了信息披露与可重复性方面的标准。

640.jpg

10月28日,权威内容与科研智慧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威立(Wiley)发布了关于负责任和有意使用人工智能的新标准,推出了专门为科研作者、期刊编辑和同行评审人员设计制定的全面指南。

随着科研人员中使用人工智能的比例激增至84%,威立以此回应了最新调研“ExplanAItions”报告中73%受访者所表达的、对出版商提供指导的迫切需求。基于2025年3月发布的针对图书作者的相关指南基础之上,并结合“ExplanAItions”研究结果,威立发布的此项指南借鉴了对不同学科领域40多位科研论文作者和编辑的深度访谈内容,以及该公司人工智能、研究诚信、版权和许可方面的专家意见。

该指南提供了以下特定研究领域的具体规定:  

image.png

信息披露标准:提供带有实际案例的详细信息披露要求,向科研人员确切说明在何时以及如何披露人工智能的使用情况,涵盖论文起草与编辑、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文献综述、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图表制作等各个环节。该指南将信息披露视为一种赋能实践而非障碍,助力研究人员自信且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

同行评审保密性保护措:明确禁止将未发表的手稿上传至人工智能工具,同时为评审人员和编辑提供关于负责任使用人工智能应用的指导。该措施明确了在同行评审流程中,哪些领域适合或不适合使用人工智能。

图像完整性规则:明确禁止在期刊中使用由人工智能编辑的照片,清晰区分允许使用的概念性插图与需要可验证准确性的事实性/证据性图像,为各种情境下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的规范提供明确说明。

可重复性框架:就哪些人工智能应用情况需要披露信息提供全面建议,帮助研究人员理解在科学评估中何时需要保持透明度。   

“科研人员需要明确且负责任的人工智能使用框架。我们与各界合作制定了这些框架,树立了新标准,这将使参与科学内容创作与使用的各方都从中受益。” 威立执行副总裁兼总经理Jay Flynn表示,“我们从最初就与科研界建立合作关系,以确保这些人工智能指南立足于科研人员日常工作中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同时继续维护科学记录的完整性。”

image.png

随着科研出版行业加速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这一指南将成为整个行业负责任地融合人工智能的典范。指南强调,人工智能的使用不应导致稿件被自动拒稿。相反,编辑评审应聚焦于研究质量、完整性和透明度,将信息披露作为一种常规且有意为之的做法。除制定标准外,这一指南还提供了实际案例、工作流程整合建议以及决策框架。

此项建议凸显了威立对科研人员的支持,是全面且协同的努力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科学发现的方式。本月早些时候,威立推出了“人工智能网关",使学者能够在其人工智能工作流程中直接获取经同行评审的研究成果。而正在进行的"ExplanAItions"调研则持续提供有关研究人员观点和需求的基准数据。威立还确立了其核心人工智能原则,为持续将人工智能功能整合到产品和平台中的发展之路提供指引。这些举措共同彰显了威立致力于成为科研界负责任的合作伙伴、并助力其从容应对技术变革的承诺。

中文版指南即将发布,敬请期待!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Wiley开放科研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11312-1509803.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