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ey开放科研
这种基因特征或可带来15年的生存优势?最新研究提出衰老研究新框架
2025-7-22 17:22
阅读:1144

90.png

作者:Jenna Flogeras

一项新研究揭示,某些基因特征能增强人体病后恢复能力并延长寿命。这一发现为重新定义衰老机制提供了全新理论框架。研究人员分析了17500名不同年龄与健康状况受试者的基因特征,发现免疫恢复力最强的个体普遍高表达一种特殊转录因子——这类蛋白质能“启动”或“关闭”特定基因。  

“TCF7在维持T细胞免疫功能与T细胞干性方面发挥着极其、极其重要的作用——所谓‘干性’,指的是细胞保持原始未分化状态,也就是维持年轻态的特征,”该研究的首席研究员之一Sunil Ahuja解释道。Ahuja现任美国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退伍军人事务部个性化医疗中心执业医师,同时担任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教授。“当我们思考衰老过程时,通常会将之与疾病混为一谈,”Ahuja指出。“但自然衰老与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等年龄相关疾病绝非同一概念,”他强调道,“有些百岁老人虽然自然老去却未出现任何老年病症状,但他们最终仍会走向生命终结。”

Ahuja及其团队提出的理论框架将衰老过程视为独立于健康维持与疾病发展的第三种维度——这三者如同相互角力的对立力量,始终处于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之中。

                                                                      

01关于衰老的阴阳平衡框架

Ahuja提出,在“从子宫到坟墓”的人生旅程中,我们会遇到三种力量:健康生成力、疾病发生力和衰老过程。健康生成力,即促进健康的力量,能够对抗免疫衰老、炎症和细胞衰老(细胞生长永久停滞)。Ahuja将这三者称为“致病三联征”。控制这种致病三联征是长寿的关键,但在一生中接触致病威胁对于建立免疫恢复力也必不可少。  

“人类始终需要应对各种感染。它们是塑造人类基因组最强大的进化力量,Ahuja表示。“我们与感染微生物保持着某种和谐共处。事实上,许多病毒会捕获人类基因,改变其周围环境,并将其整合到自身基因组中,从而在不杀死宿主的情况下延续其生存或繁殖,”他补充道。

与大多数物种不同,人类拥有生育后的生存期,使我们能够活到70 岁、80岁甚至更老。“祖母假说”认为,祖母存活下来是为了帮助抚养孙辈,这至少可以解释女性这方面的进化适应。普遍而言,女性往往比男性寿命更长,Ahuja认为这部分归因于她们更强的免疫恢复力。

长寿专家S. Jay Olshansky将这一生育和抚养子女的理想时期称为“生物保修期”(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2652187/)。Ahuja将其定义为“既包含生育阶段又包含生育后阶段的寿命窗口期”。这一生物窗口期对于增加长寿几率也至关重要。“那些能够保持最佳免疫恢复力的人,其长寿优势可以延续贯穿这一特定的生物保修期,”Ahuja强调。

                                                    

02特定生物标志物与更高生存率相关

Ahuja团队研究发现,突破“生物保修期”的概率与高TCF7水平及其他多项生物特征显著相关。“根据我们的研究指标,若一名40岁人士具有极佳免疫恢复力状态,其生存期将比同龄人延长15.5年,”他解释道。  

换言之,同龄人中免疫恢复力最佳者预期寿命可比恢复力较差者多出15.5年。研究人员发现,约70岁终止的“生物保修期”结束后,他们称为“免疫恢复力程序”的生物特征保护效应会急剧衰减,但其他保护机制可能开始发挥作用。  

“我们认为还存在其他生物标志物或生理程序,能在更长时间内提供更强保护效果,”Ahuja指出。“我们推测可能存在另一种恢复力程序可小幅延长寿命,希望很快能对此进行阐释,”他补充道。  

                                                            

03新冠与HIV患者的共同生存特征

Ahuja表示,这项历时数年的研究始于早期HIV工作,最终整合了退伍军人事务部新冠纵向队列与弗雷明汉心脏研究的基因分析。“新冠疫情初期,我发现新冠患者的某些特征与我此前HIV临床研究中的发现相似。我们将这些标志物——即免疫健康分级——应用于退伍军人医院所有新冠患者,”他解释道。

通过血液检测,Ahuja团队发现免疫健康分级最优者(1级,共4级)无论年龄大小,新冠康复概率更高。“我们对新冠患者的基因组表达进行测序,探究这些保护性基因特征——或与新冠死亡率相关的特征——是否与弗雷明汉心脏研究(美国一项超大规模研究)中影响死亡率的基因特征存在重叠。”

“我们分析了约3000例样本,发现某些特征能降低新冠病死率,”他继续道,“这些特征在弗雷明汉心脏研究中同样与生存率相关,这令我们非常振奋。”Ahuja将这类共性特征称为“免疫恢复力特征”。高TCF7水平配合低水平的其他损害免疫恢复力的基因特征,能有效抵御致病三联征、过早死亡、阿尔茨海默病等老年病及疫苗无应答。

尽管Ahuja认为可通过增强健康生成力来抵消疾病发生力,但对改变衰老速率持怀疑态度。当被问及能否延缓人类衰老时,他直言:“我认为不能。”这一观点与Olshansky不谋而合——其统计研究表明(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587-024-00702-3.pdf),1990年以来人类总体预期寿命增长持续放缓。Olshansky断言:“本世纪实现人类寿命的突破性延长并不现实。”

 

04:提升TCF7水平的未来研究方向与潜在途径

尽管Ahuja团队目前仅分析了退伍军人事务部新冠纵向队列和弗雷明汉心脏研究参与者的数据,但他们希望扩大研究队列规模,最好能对受试者进行终身高频监测——不过由于高昂成本,这一设想实施难度较大。

“要开展这种需要长期追踪、多次采样的大规模研究极具挑战性,”Ahuja坦言。“以HIV为例,这个研究模型非常有趣,因为它存在特殊矛盾现象。HIV感染者往往更早出现老年病,其生物学年龄与实际年龄存在显著偏差。有些患者会在本应健康的年纪突发心脏病去世,而HIV阴性人群通常要到更晚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关于饮食与运动的影响,Ahuja团队已获得初步发现,但认为仍需更多研究佐证。“我们曾对小规模运动组进行观察,发现持续24周的运动干预确实能带来益处,但停止运动两周后,各项指标就会回落到基线水平,”他分享道。

研究人员推测饮食结构和特定药物可能也会影响TCF7水平,但目前尚未开展相关研究。Ahuja特别强调不应低估冥想与正念训练的潜在价值。“根据我们其他研究项目的发现,我认为身心之间存在极强的协同效应。人们往往忽视这个重要维度——身心双向作用的强大影响力绝对不容小觑,”他指出。

 

References

 Muthu Saravanan Manoharan et al. The 15-Year Survival Advantage: Immune Resilience as a Salutogenic Force in Healthy Aging, Aging Cell (2025). DOI: 10.1111/acel.70063  

*封图来源:Unsplash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Wiley开放科研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11312-149476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