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是一项要求多回报丰富,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独特挑战的职业,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心理健康造成损害。这些挑战涵盖了从时常感到孤独的工作环境,到沉重的论文发表压力,再到基金获取的不确定性,都使得研究人员更容易陷入职业倦怠。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努力寻求工作与生活的和谐平衡。
职业倦怠不仅仅是感到疲倦和筋疲力尽,它是一种由长期压力引起的情感、精神和身体上的极度疲惫状态。对于研究人员而言,这种压力可能来自多个方面,如不断增加的工作量、学术研究的竞争本质、资助和基金的争取,以及成果发表压力。
202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是时候在工作场所重视心理健康了”(It is time to prioritize mental health in the workplace),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如何应对职业倦怠和照顾自身健康的信息。
1:设定界限
研究很容易占据个人所有时间,但设定界限对于保持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确定具体的工作时间并严格遵守。注意在一天中安排休息时间,不要让工作占据晚间休息和周末休息时间。你应该有勇气利用休息时间,在工作时间之外保持切割状态。
2:重视自我照顾
规律运动、均衡饮食、喝够水、睡好觉是良好心理健康的基础。将体育活动纳入日常习惯,吃有营养的食物,并争取每晚至少睡七个小时。此外,参与你喜欢且觉得放松的活动,如阅读、外出散步或与亲人共度时光。
3:建立支持网络
建立一个强大的支持系统,当你感到不堪重负时可以寻求帮助,这一点至关重要。与理解研究独特挑战的同事建立联系,并毫不犹豫地向朋友和家人寻求支持。
4:专注于可控因素
研究常伴随着诸多不可控因素,比如资助审批或论文评审结果。将注意力集中在你能掌控的范畴内——比如个人努力、时间规划及心态调整——能有效减轻无助感。切记,挫折是研究征途上的常态,它绝非对你研究价值的否定。
5:珍视微小成就
在科研领域,人们往往只聚焦于重大里程碑,如论文发表或基金获取。然而,庆祝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进步——如在学术会议中拓展人脉、掌握新技能或收获同行的宝贵反馈——同样能带来成就感与前行动力。
若你发现职业倦怠已开始影响你的日常功能或生活乐趣,我们强烈建议你寻求心理健康专家的协助。
作为研究人员,工作虽重要,但不应牺牲心理健康。识别倦怠,积极维护身心健康,是保持科研热情与幸福感的关键。请记住,关爱心理健康,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你所在领域的科研贡献蓄力。重视自我照顾,寻求支持,设立界限,是迈向平衡充实研究生涯的必经之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Wiley开放科研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11312-146708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