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OS

博文

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候选推荐(2023-040)——少数层WS2中暗激子与边界声学声子的量子干涉

已有 370 次阅读 2023-12-28 09:42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image.png

工作简介

         ——少数层WS2中暗激子与边界声学声子的量子干涉


由于库伦屏蔽减弱,低维半导体材料的光学性质主要由激子决定。除了为大家熟悉的可通过光学上直接跃迁来观测的亮激子外,暗激子却难以直接观测。暗激子的复合往往需要其他元激发如声子等的协助。因此共振拉曼散射是比较理想的研究暗激子等的实验手段。近年来,二维半导体过渡金属二硫化物,如MoS2、WS2等具有强的光-物质相互作用,能带上具有丰富的能谷结构,如同时具有Γ、K、Q等能谷,在布里渊区不同位置且能量接近,是研究暗激子及与声子相互作用的绝佳平台。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谭平恒研究员、张俊研究员团队在二维半导体WS2中研究了布里渊边界声学声子与暗激子之间量子干涉导致的法诺(Fano)共振行为(示意见图1a,b),并揭示了对称性在其中扮演的重要作用。2023年1月06日,相关研究成果以“少数层WS2中暗激子与边界声学声子的量子干涉”(Quantum interference between dark-excitons and zone-edged acoustic phonons in few-layer WS2)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研究团队首先通过不同数值孔径下的光致发光(PL)谱确认了少数层WS2亮态A激子与自旋禁戒暗态A激子的存在(见图1c,d)。对于多层WS2,其导带底从K谷变为Q谷,而Q-K之间跃迁的动量正好可由布里渊边界M点声子的波矢来补偿(见图1b,e)。因此边界M点的一阶声子就有可能通过拉曼光谱直接进行测量,在这个过程中预期能观察由导带Q谷的电子和价带K谷空穴形成的暗激子。


image.png

图1. Fano共振示意图,暗激子跃迁示意图,亮激子暗激子的实验观测以及布里渊区QK与ΓM波矢匹配示意图。


研究团队选择了与暗态A激子共振的激发激光,进行了低温拉曼光谱的测量。如先期预期,在该共振激发下不仅边界M点一阶声学声子的拉曼光谱可以被实验观测到(TA(M), ZA(M)和LA(M)),并且还发现了这些拉曼模式表现为不对称的Fano线型,且与平面内剪切声子的Fano线型呈现出镜像分布的现象(见图2a,c)。特别是在双层WS2中,暗激子-声子的强耦合导致其ZA(M)声学模式表现为一个Fano 凹陷 (对应相消干涉行为)而非Fano 峰 (对应相涨干涉行为)。Fano共振来源于连续态和分立态之间的量子干涉。通过理论分析,研究团队确定了连续态来源于K谷空穴和Q谷电子所形成的暗激子态,而分立态来源于M点声子。自于暗激子的长寿命特征以及二维激子低的态密度,在光激发下暗激子形成准连续态。进一步地,研究团队通过改变激发光波长(改变激子的驰豫通道以及参与声子的模式从而破坏共振条件)和变温拉曼光谱(改变激子能量从而破坏共振条件)对上述结果与理论解释进行了验证。最后,研究团队从对称性角度分析了平面内剪切模声子,边界声学声子和暗激子耦合的物理机制,揭示了声子振动方向以及激子对称性对它们之间耦合的重要角色。


image.png

图2. 边界声学声子Fano共振的实验观测与振动示意图。


谭青海博士(现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后)和厦门大学李运美副教授为本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谭平恒研究员和张俊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主要合作者还包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高炜博教授、法国Toulouse大学Xavier Marie教授等。


作者简介

image.png

通讯作者

张俊,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21年获Nano Research Young Innovators Award。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委员,《光散射学报》、《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编委。

一直从事半导体物理的研究,在激光冷却半导体、声子边带拉曼冷却、激子-声子耦合、自旋声子耦合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成果。至今已在包括Nature (封面), Nature Photon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Nano Letters等在内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撰写英文专著2章,中文专著1章,获得美国授权专利3项。所发表论文被引用9200余次,H因子48;他的研究工作被《Nature Photonics》、《NPG Asia Materials》、《IOP Physics World》、《Phys Org》、《科技日报》等报道多次。

原文传递


详情请点击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571‍4-3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06013-1415627.html

上一篇: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候选推荐(2023-039)——国际首颗支持片上学习的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
下一篇: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候选推荐(2023-041)——在双层半导体量子阱中揭示激子分数量子霍尔态
收藏 IP: 115.171.6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1: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