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OS

博文

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候选推荐(2023-022)——模拟架构112 Gb/s PAM-4收发机

已有 636 次阅读 2023-11-21 16:38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image.png

工作简介

         ——模拟架构112 Gb/s PAM-4收发机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海量数据的传输需求推动网络带宽不断提升。高速接口是交换机、AI芯片和以太网光模块的重要组件,高速收发机技术也是数据传输领域的核心研究内容。目前,商用112 Gb/s PAM-4收发机主要采用数字架构,均衡能力强,但功耗与面积较大,且依赖7 nm以下先进工艺实现高性能DSP。模拟架构的收发机直接在模拟域进行信号处理和数据判决,具有功耗低和面积小的优势,尤其适合芯粒等高密场景。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盖伟新教授团队面向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和光通信等场景,实现了全球首颗基于28纳米工艺的112-Gb/s PAM-4收发机,在架构与电路设计上取得多项技术创新。针对均衡器分辨率较低导致PAM-4数据传输误码率高的问题,研究团队提出了非均匀分段的发送端前馈均衡器架构,相同功耗下能实现更小的抽头调整步长;提出了高精度跟踪保持和加权求和电路,提高接收端前馈均衡的信噪比及抽头分辨率。针对电路带宽逼近工艺极限的问题,研究团队提出了16路交织的接收端架构,将全速率的信号转换为多路低速信号并行处理,大幅放宽对均衡和判决电路的带宽要求,可支持更高的速率并能显著降低功耗;提出了含有预充态的脉冲发生器,在加速发送数据边沿的同时不引入额外的抖动。针对判决反馈时序在超高速下难以满足的问题,研究团队在接收端通过双频段连续时间线性均衡器初步补偿信道,并利用自适应前馈均衡器精确地补偿剩余的码间干扰,避免使用判决反馈均衡器,不仅能提高数据速率,还能补偿传统模拟架构无法解决的前标码间干扰,进一步降低误码率。


测试结果表明,收发机的核心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112 Gb/s速率下,均衡能力高达20.8 dB,为国际同期模拟收发机的最高水平。能效和面积分别为2.29 pJ/b和0.11 mm2,优于国际同期7 nm工艺实现的数字收发机,在芯粒、光模块、VSR/MR电互联等低功耗高密应用中具有显著优势。相关研究成果以 “A 2.29-pJ/b 112-Gb/s Wireline Transceiver With RX Four-Tap FFE for Medium-Reach Applications in 28-nm CMOS”为题,发表于《IEEE固态电路期刊》(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Vol. 58, no. 1, January 2023),盖伟新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博士生叶秉奕为论文第一作者。上述相关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


image.png

图1. 收发机测试结果。(a) 发送端输出眼图;(b) 接收端片上眼图;(c) 误码率浴盆曲线; (d) 芯片显微照片。


作者简介

image.png

通讯作者

盖伟新,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分会委员。

在通信芯片领域,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专项、985专项、天津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及企业创新研究计划20余项。在代表集成电路设计最高水平并被誉为“芯片奥林匹克”的国际固态电路大会(ISSCC)上发表高速收发机论文8篇,IEEE电路设计顶级期刊JSSC论文4篇,包揽我国大陆所有ISSCC有线收发机论文。申请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多项,其中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2项。高速收发机芯片设计经验丰富,为国内外顶尖公司提供顾问咨询服务,部分研究成果在多家头部企业获得产业化应用。

研究方向:
• 超大数据中心光通信芯片设计
• 面向高性能计算的高速收发机
• 用于大算力的Chiplet芯粒技术
• 深度学习/AI辅助设计研究
• 锁相环、高速ADC设计研究

近年代表性研究成果:

image.png



原文传递


详情请点击论文链接:

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9966330‍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06013-1410519.html

上一篇: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候选推荐(2023-021)——基于有机电化学晶体管的均质化感存算一体硬件
下一篇: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候选推荐(2023-023)——110 GHz纯硅调制器
收藏 IP: 223.71.1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7: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