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理论核物理学家、教育家、北京大学教授曾谨言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3月6日在北京仙逝。噩耗传来,我十分沉痛。
许多物理人知道曾谨言先生,是因为曾先生是量子力学方面的教学权威。他总结了长期讲授量子力学的心得体会,编著了面向不同需求的量子力学教材,其中在科学出版社的那套教材(I-II二卷)已经出了五版,在整个大中华地区具有深远影响。许多人并不太了解的是,曾谨言先生还是一位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他在核物理前沿多个问题上有深刻见解,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这里只举两个实例。第一个例子是关于原子核电荷半径的简单图像。在许多教科书里都提到,原子核电荷半径近似正比于质量数的三分之一次方。这个结果是很容易想象的,因为原子核的密度近似不变,可以把原子核很形象而方便地看作液滴,同时质子和中子在原子核内近似均匀分布, 最简单的算法是把质子和中子看作密集堆积的球。在这个图象下,原子核电荷半径正比于质量数的三分之一次方的关系就是很自然的了。曾谨言先生在1957年(物理学报 13卷 357页) 提出原子核的电荷半径近似地与电荷数的三分之一次方成正比。考虑到那个时代原子核电荷半径的数据其实还不多,由此可知曾谨言先生在科学上是独具慧眼的,物理直觉和洞察力都很强。后来越来越多的实验数据证明,曾先生的经验公式确实比质量数的三分之一次方的经验关系要精确一些。直到现在,在这方面还有不少后继者在曾谨言公式的基础上作各种修正尝试。
第二个实例是在核多体理论方面,不久我们可能会见到关于曾先生这方面的纪念文章。 这方面我举一个实例: 在八十年代(Nuclear Physics A, Vol. 414, 253 (1984); ibid. 421, 125c (1984)) 关于配对关联的研究, 彼时曾先生在丹麦玻尔研究所工作。曾先生和北大的几位合作者在这方面工作中提出,在原子核激发态的组态成分主要取决于组态能量的高低,采用组态能量截断更加合理,而常用方法是采用单粒子能级截断,这种截断导致许多不重要的组态混入计算过程,同时还漏掉重要的组态。他们由此提出了处理对力粒子数守恒的一种处理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克服传统的BCS 方法处理原子核价核子配对关联的某些弱点(如粒子数不守恒、阻塞效应处理不当)。曾先生与合作者在核物理方面的创新性工作还有很多, 例如高自旋态研究方面等。
曾先生不仅在核结构的研究方面成就卓著,他在核物理教学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和孙洪洲教授在八十年代出版了《原子核结构理论》,应该说是当时国内核结构理论方面研究生最合适的教材(之一)。曾、孙两位先生都是国内核结构理论方面研究成就很高的学者,因此那本书内容详实,对于许多基础性问题的阐述堪称精美而全面。
2007年,本文作者曾在交大闵行校区组织全国研究生核物理暑期学校(总共124学时、119名学员,教育部承认的4个学分)。曾先生欣然到暑期学校授课,他总共做了4讲 (8学时),现在我们还有当时授课的全程录像。那时曾先生身体很好,讲课抑扬顿挫,风采不减当年。他在最后一讲结束后,他还兴致勃勃地告诉同学们,不要只知道看书学习,还要锻炼身体,有时间还可以唱唱歌等等,我还记得他面对学员们开玩笑。一晃多年过去了,光阴似箭,然而那些场面依然历历在目。
曾谨言先生是德艺双馨的长者,我们永远怀念他!愿曾先生在天堂之灵安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玉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04169-138046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