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不能搞工厂化
2010-3-15 10:42
阅读:4136
标签:科研团队, 创新科研, 个人科研
姜咏江
搞科研不能“毛草”,特别是创新型科研,更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我国为什么“创新科研”较少,而“跟风”科研较多?这与我国的科研管理部门的“行政化”管理方式有关,与那些制定好了的“科研团队”模式及“完成任务的工厂化”方式有关。
我找过国内计算机界的名流,想一起合作深入去搞动态计算机,但发现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大家都反映被“核高基”重大专项,或身背的“基金科研任务”压得喘不过气来,根本没有时间去自由独立地思考问题,更不要说搞什么理论创新了。
搞科研最重要的就是独立的系统思考。因此,研究者必须能够有“自由独立”的时间,而不是被任务催促着,匆匆忙忙地前行。历史证明,一个创新思想的诞生,总是在一个人的头脑中完成,而不是在多个人的头脑之间商量着完成的。因而,在科研的管理模式上,一定要注重如何提倡和支持“个人科研项目”。一个重大的科研项目往往是到了成熟期,才需要组织团队。
长期以来,在国家支持科研的工作中,大家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那就是“科研经费不能够进入个人腰包”,因为这样就“肥了”搞科研的人。君不见真正在搞科研的人有几个“肥了”?其实科研人员“肥了”只能发生在经商阶段,在真正的研究创新时期,他们只能“瘦”而不会“肥”,因而这时需要国家为他们支付必要的科研经费,其中也要包括一定水平的个人生活费用。我个人体会,在冥思苦想,废寝忘食的研究阶段,恐怕是人类个人劳动最辛苦的,工作量最大的阶段。如果社会真正能施行“按劳分配”,那么此时的科学家应该获得个人最高的报酬才对。他们应该有合适的居所,有代步的车开,有必要的研究经费,有一定的生活水准。从整体和长远的国家利益来看,他们的劳动十分必要,国家为他们所作的这一切,都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必需。当然,鉴别真正的“科研人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其实,科研项目申请方式,就是鉴别科学家是否在做科研的有效方法。只是我们现在的科研项目太“任务化”,具体实施太“工厂化”了。一般,国家基金项目一旦批下来,那就进入了定期完成任务阶段,匆匆忙忙,急功近利,现在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支持的科研项目会逃出这种境遇,这如何能够搞出“原创”?
脱离“工厂化”,支持个人的科研原创,必须要从国家科技进步的角度认真思考,不要过多地考虑研究人员个人得利如何如何,要建立有效的“科技原创”实现机制,这对当前促进我国的科技原创发展关系重大。当然,避免造假和蒙骗,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也是重要的,然而这正是科研管理行政部门的责任,或叫科研行政管理部门的“科研题目”。
2010-3-15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姜咏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0399-303117.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