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咏江
指导委员会会不会成为创新科研教育的阻力
2009-12-26 08:22
阅读:3475
标签:计算机教材, 计算机制造, 创新型教育
我对我国大学计算机专业教材的评价是“浮、散、乱”,需要彻底地进行改革。
 
所谓浮是肤浅,教材急功近利,缺乏对核心理论层次的挖掘,因而内容缺乏“功底”。
 
所谓散是知识零散,缺乏理论的系统性和计算机实践的一致性,不利于学生对系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所谓乱是教材混乱,需要像数学、物理、化学学科那样进行整理。
 
我出身师范院校,从教近40年,有过中学、中专、大学的教学经历,自以为懂些教育规律。三年前我为此事跑过教育部,没想到连门都没进去,就给我打发了。电话里给我的答复是:“这个问题由大学的课程组管”。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弄清楚了课程组成员的人,费劲通了电话,可对方回答我说:“这个问题我们怎么能够管得了呢?”都是一句话,我被处理完了。
 
后来成立了“计算机高等教育课程指导委员会”,看起来是由各高校的教师组织的专家机构,实则这些人都多少有些实权,主要负责人都是院长一级的领导,他们平时的工作都很忙,还要搞教学科研,很难坐下来与你深刻地讨论问题。
 
大学计算机教育和实际应用脱节,特别是能够把计算机从理论上完全弄明白的学生少之又少。大学是个“讲理的地方”,如果我们的教育内容缺乏理论的系统支持,如何能让学生“融会贯通”?更不要说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未来实践中有“后劲”了。
 
目前从指导委员会的计算机教学指导性文件“白皮书”来看,就是一个“中药铺”,看不到计算机这门仅次于数学严谨性的学科,具有什么样的内在系统性。计算机是一门理论和实际结合最为紧密的学科,不但理论能够讲得通,而且能够实际通过电子电路设计,就能够制作出计算机来。因而创建“计算机设计制造专业”应是计算机教育刻不容缓的事情。可以说,大学如果没有计算机设计制造专业,就不可能有计算机的系统教育,也就不可能培养出计算机方面的“创新型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看似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很紧,实则很“虚”,这一点已经从我们的多年计算机教育的实践中反映了出来。“计算机高等教育课程指导委员会”能不能成为计算机“创新科研”教育的阻力,能否尽快研究设立“计算机设计制造专业”就是一块试金石。
 
2009-12-26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姜咏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0399-28148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