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鹏
不同沉淀方式(单一沉淀,混合沉淀)对氧化铈物化性质影响
2025-5-24 14:07
阅读:645

1748060925663.png

样品制备沉淀法【采用草酸、EDTA - 草酸、氨水 - 草酸、NH₄HCO₃、尿素 - NH₄HCO₃、尿素 - 氨水、甲酸 - 肼、乙酸 - 肼等不同沉淀剂,在不同温度(30-80℃)和搅拌强度(500r/min)下制备 CeO₂前驱体,经洗涤、干燥后,在 300-1000℃煅烧得到 CeO₂粉末】;溶胶 - 凝胶法:硝酸铈溶液中加入柠檬酸(Ce³⁺: 柠檬酸 = 1:1.2),加热蒸发成溶胶,继续蒸发成凝胶,干燥后煅烧得到 CeO₂。

1748060996899.png

通过调节沉淀剂种类、配比及工艺参数,可定向制备满足不同性能需求的\(CeO_2\)粉末,为稀土材料的工业化应用提供灵活解决方案。

1. 颗粒大小【①纳米级:优先选择氨水 - 草酸或改进型均匀沉淀法(如尿素 -碳酸氢铵);②亚微米级:EDTA - 草酸或溶胶 - 凝胶法】

2.比表面积【高比表面积(>100 (m2/g):使用有机酸 - 肼组合或溶胶 - 凝胶法;中等比表面积(50–80 \(m2/g):NH₄HCO₃或尿素 - 氨水法】

3. 工业适用性【低成本大规模生产:传统草酸法或NH₄HCO₃法;高附加值精细材料:混合沉淀剂法或溶胶 - 凝胶法。

Q1:相比较于单一草酸沉淀,EDTA - 草酸混合沉淀剂的优势?

一、配位掩蔽与沉淀分步控制

  1. EDTA 的配位掩蔽作用【原理:EDTA(乙二胺四乙酸)是强配位剂,能与 Ce³⁺形成稳定的螯合物([Ce (EDTA)]⁻),将 Ce³⁺“掩蔽” 在溶液中,抑制其直接与草酸根结合生成沉淀:Ce3++ EDTA4-→ Ce(EDTA)-作用:通过配位反应降低溶液中游离 Ce³⁺的浓度,避免草酸根直接加入时因局部过饱和导致的快速团聚和颗粒不均

  2. 草酸的选择性沉淀【step 1—初始阶段:向 Ce³⁺-EDTA 配位溶液中加入草酸(H₂C₂O₄),草酸解离为 C₂O₄²⁻,但由于 EDTA 与 Ce³⁺的配位常数(约 10¹⁵)远大于草酸铈的溶度积(约 10⁻²⁵),此时不形成沉淀,确保沉淀过程被 “延迟触发”step 2—解配位触发沉淀:滴加硝酸(HNO₃)调节溶液 pH 值,H⁺与 EDTA 的配位基团(-COO⁻)结合,破坏 [Ce (EDTA)]⁻螯合物,释放出游离 Ce³⁺,[Ce(EDTA)]+H+→Ce3++HEDTA3−step 3—沉淀生成:游离 Ce³⁺与 C₂O₄²⁻结合,缓慢生成草酸铈沉淀(Ce₂(C₂O₄)₃,2Ce3++3C2​O42−​→Ce2​(C2​O4​)3​↓];step 4——粒径精准控制:通过控制硝酸的滴加速率,可精确调节Ce3+的释放速率,使溶液始终维持低过饱和度状态(Q≈Ksp,即溶液中Ce3+与C2O42-的浓度始终处于接近但略高于草酸铈溶度积的状),避免爆发式成核。低过饱和度环境下,成核速率大于生长速率,倾向于形成大量细小晶核,而非少数大颗粒。该沉淀反式生产的草酸铈前驱体颗粒细小且均匀,因此煅烧时最终转化的CeO2颗粒继承了前驱体的尺寸特性

  3. 空间位阻与静电排斥EDTA 的分散作用未完全解离的 EDTA 分子或其衍生物(如HEDTA3-)可能吸附在颗粒表面,形成空间位阻层,阻碍颗粒间的直接接触和团聚。静电排斥效应:吸附的带负电基团(如-COO-)使颗粒表面带负电荷,通过静电斥力进一步维持颗粒分散性,抑制二次聚集】

二、关键优势:均匀颗粒与纳米级调控

  1. 过饱和度控制【通过 EDTA 的配位 - 解配位过程,Ce³⁺的释放速率被精确调控,溶液始终维持低过饱和度状态,避免传统草酸法中因局部浓度过高导致的颗粒团聚。结果:形成的草酸铈前驱体颗粒细小均匀,煅烧后得到的 CeO₂粒度显著减小(D₅₀=0.543 μm,见表 1),比表面积增大(36.25 m²/g)】

  2. 抑制 Ostwald 熟化【低过饱和度环境减少了大颗粒吞并小颗粒的 “熟化” 过程,确保颗粒尺寸分布集中。

  3. 对比传统草酸法:草酸直接加入时,C2O42-浓度瞬间升高,溶液过饱和度极高(Q>>Ksp),导致快速成核与团聚,形成较大颗粒(D50=0.896  um),而 EDTA -草酸法可制备亚微米级 CeO₂,更适合抛光和陶瓷材料需求】

Q2:相比较于单一乙酸沉淀, 乙酸-水合肼混合沉淀剂的优势?

在氧化铈的制备中,乙酸 - 水合肼混合沉淀剂相比单一乙酸沉淀剂具有显著优势,其核心差异源于水合肼的分散作用、还原特性及煅烧辅助效应

一、作用机制差异:肼的三重协同效应

1. 分散剂—抑制颗粒团聚【静电排斥与空间位阻:水合肼分子中的氨基在溶液中质子化后带正电荷,吸附于带负电的乙酸铈颗粒表面,形成静电双电层,阻止颗粒间直接接触团聚;螯合辅助沉淀:肼可与Ce3+形成弱配位中间体,延缓乙酸铈的沉淀速率,使溶液保持低过饱和度状态,促进均匀成核,形成细小初始颗粒】

2. 还原剂—调控晶体缺陷与表面活性【稳定低价铈物种:肼的还原性可抑制Ce3+在沉淀过程中被氧化为Ce4+,形成含有丰富(Ce3+缺陷的\(CeO2-x前驱体,煅烧后保留更多氧空位,提升催化活性】

3. 煅烧产气剂—形成多孔结构【热分解产气量:肼在煅烧过程中(尤其高温下)分解为N2、H2O等气体,产生的膨胀力使乙酸铈前驱体分解时形成大量纳米级孔隙,避免颗粒烧结团聚。比表面积提升:多孔结构使CeO2比表面积显著增大(乙酸 - 肼法为103.3~m2/g))。    

二、物化特性

比表面积激增【肼的产气作用使CeO2形成蜂窝状多孔结构,比表面积提升至传统方法的 2–3 倍,适合催化反应中对活性位点的需求】

颗粒分散性优化【静电排斥和空间位阻效应使颗粒粒径分布更窄,煅烧后仍保持独立颗粒形态】

表面缺陷调控【肼的还原性引入更多晶格缺陷(如氧空位),增强CeO2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活性(如汽车尾气处理中的催化剂性能)】

三、单一乙酸沉淀的局限性

颗粒团聚严重:缺乏肼的分散作用时,乙酸铈沉淀易因氢键或范德华力聚集,煅烧后形成块状团聚体,比表面积显著降低。

孔隙结构缺失:单一乙酸法煅烧时无气体释放,颗粒致密烧结,导致活性位点减少,催化性能下降

沉淀不完全:乙酸酸性弱,单独使用时需高浓度溶液或极端 pH 条件才能完全沉淀Ce3+,工艺可控性差。

Q3:相比较于乙酸沉淀,采用草酸作为沉淀剂的合成机理,两者有什么区别

草酸与乙酸作为沉淀剂在氧化铈(CeO2)合成中的机理差异,主要源于两者的酸性强弱、配位能力、沉淀产物特性及后续处理行为。

一、反应原理与沉淀机制差异

1. 草酸(强配位型沉淀剂)

酸性与解离特性:草酸为二元强酸,解离度高,易释放大量草酸根(C2O42-)。

沉淀反应:C2O42-与Ce3+通过强配位作用生成低溶度积的草酸铈沉淀Ce2(C2O4)3,Ksp≈10-25,反应式为:2Ce3++ 3C2O4^3-→ Ce2(C2O4)3

机制核心:依赖强配位作用和低溶度积特性,沉淀反应迅速,需通过改进方法(如引入 EDTA 或氨水)控制\(Ce^{3+}\)释放速率,避免快速团聚。

2. 乙酸(弱酸性辅助型沉淀剂)

酸性与解离特性:乙酸为一元弱酸,解离度低,需通过调节 pH 或添加碱性物质(如氨水)促进乙酸根生成。

沉淀反应:CH3COO-与Ce3+结合生成乙酸铈(Ce(CH3COO)3),其溶解度较高,需要引入碱性物质促进沉淀析出。

机制核心:依赖弱配位作用和辅助试剂协同效应(如肼的还原与分散作用),沉淀过程较缓和,需依赖后处理(如煅烧时的气体释放)调控颗粒结构。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振鹏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00811-148702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