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muir 2005, 21, 9359-9364
研究背景
关键新兴纳米材料不仅利用了纳米颗粒的化学成分,还利用了纳米颗粒的尺寸、形状和表面依赖特性,在新的应用中具有显著的性能特征。这些纳米粒子比可见光的波长还小,在材料科学和生物学的广泛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将纳米颗粒的固有特性转化为不同的用途,需要一种强大的方法来稳定纳米颗粒在各种加工条件下在水介质中的分散。研究表明:一些典型的金属氧化物颗粒(氧化铈,氧化锆,氧化钛)的水分散体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性:(i)颗粒具有有序的晶体结构,(ii)溶胶通常在极酸(或碱性)条件下合成,(iii)颗粒通过静电稳定,并且对pH、离子强度和浓度的扰动非常敏感。由于这些胶体颗粒具有高表面体积比和高反应活性位点,因此pH,浓度,离子强度的扰动可能会极大地改变它们的热力学稳定性。因此,传统上通过添加小分子分散剂(如柠檬酸,聚丙烯酸),再加以补充剪切和高能超声等机械方法来保证颗粒的分散。本研究探索无机械干预的 P-R 过程,通过调控 pH 实现颗粒的可控沉淀与再分散。
实验方法与材料表征
在合成过程中,由于体系的pH极低,氧化铈纳米颗粒可以通过静电斥力来保持稳定,但pH值或离子强度的增加会导致颗粒聚集。如上图所示,采用氨水作为pH调节,使氧化铈纳米颗粒分散液的pH在1-11之间变化,溶胶的不稳定发生在远低于铈粒子的零电荷点(Pzc=7.9。根据目视观察,溶液的相行为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区域:区域1(pH=1.4-3):胶体分散液保持清澈状态;区域2(pH=3.5-5):分散液开始分层,下层是松散沉淀物的浑浊溶液;区域3(pH=7-11):分散液发生快速分离,底部形成致密沉淀。
三、沉淀 - 再分散(P-R)机制
4. 如何利用TOC,静态光散射和X射线小角散射确定氧化铈颗粒表面吸附的PAA的数量
TOC(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测试原理:测量样品中有机碳的含量来表征有机物的总量。其核心步骤包括氧化分解和碳检测,
具体原理如下:氧化分解——将样品中的有机化合物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氧化为二氧化碳(CO₂),同时排除颗粒表面无机碳(如碳酸盐、碳酸氢盐)的干扰。氧化生成的 CO₂通过以下方法定量检测:非色散红外光谱法(NDIR):CO₂对特定波长的红外光(如 4.26 μm)有特征吸收,通过测量吸光度变化计算 CO₂浓度,进而换算为有机碳含量。气相色谱法(GC):分离并检测 CO₂气体的峰面积,适用于痕量分析
5. 如何利用静态光散射分析确定氧化铈颗粒表面吸附的PAA的数量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振鹏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00811-148648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