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心理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
(陈有国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时空认知实验室 cyg1001@swu.edu.cn)
时间心理学是从时间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学科,主要包括大脑如何加工时间信息,以及时间如何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涉及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时间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广泛,从微观到宏观可以分为不同层级。时间知觉涉及感觉、知觉与注意加工,时间隐喻涉语言加工及时间语义表征,时间折扣涉及日常生活中时间维度的决策,时间管理倾向与时间洞察力则涉及人格差异。
时间是心理过程的存在方式, 也是人格特征的存在方式。在心理学发展的早期,许多学者都对时间心理学的一些特点进行了论述,例如詹姆斯著《心理学原理》、马赫著《感觉的分析》等;20世纪初,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学家们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内部时钟模型、标量计时模型、注意闸门模型等;20世纪60、70年代后,时间心理学的研究逐渐扩展到时间记忆、时间推理、时间隐喻等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 时间心理学开始关注时间维度的人格特征,如时间管理、时间态度、时间洞察力等。
目前,时间心理学趋向于行为-认知-脑功能整合的研究取向。研究者采用问卷调查、行为实验、脑电、功能性磁共振、认知计算建模等不同的技术手段,对时间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方面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国际上已经有专门的时间心理学的学术网站,聚集了40多个国家/地区的时间心理学领域活跃的研究者们。如时间认知(http://timingforum.org)、时间人格(https://timeperspectives.net)。研究时间心理学的学者召开过多次会议,促进了时间心理学的研究进展。例如,2019年10月29日,在重庆西南大学举行了时间洞察力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美国、丹麦、德国、韩国、澳大利亚、法国、波兰和希腊研究时间心理学的专家参会。创办了多个时间心理学的学术期刊,如《Time & Society》、《Timing & Time Perception》、《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of Time》。时间心理学的研究也广泛发表于《Nature》、《Science》、《Nature Neuroscience》等高水平学术期刊。
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开始系统地研究时间心理学。在《心理学报》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如《闪光频率辨认中的时间知觉问题》(赫葆源、马謀超,1962)、《六、七岁儿童时间知觉的初步研究》(张增杰、黄希庭,1963)等。目前,我国学者对时间心理学的研究更加系统和全面。根据CNKI的统计,自2010年以来,每年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时间心理学的论文均超过了300篇,2014年和2015年则开始接近400篇。时间心理学研究既涉及基础研究,如时间知觉的认知与神经机制、时间洞察力的理论结构与神经基础、时间折扣与拖延的认知机制与神经基础;也涉及应用研究,如时间知觉在飞行驾驶与临床医学领域的应用、时间洞察力在教育教学与消费行为领域的应用。
时间心理学能够极大地促进意识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时间心理学提供了研究意识的窗口。意识是心理学的最基本的悬而未决的理论问题之一。研究者从计时和时间整合角度来探讨意识的特点和功能,发现意识具有计时机制,表现为意识的加工容量和计时是有限制的,而时间知觉本质上反映了意识的主要功能,即将大量复杂知觉和心理过程整合成单一连贯的整体(恩斯特•波佩尔著,2000,《意识的限度——关于时间与意识的新见解》)。希望、成就动机、未来取向等是时间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共同关注的心理学概念。时间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均认为,幸福的个体拥有积极的过去、适当享受现在、乐于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奋斗(津巴多著,2010,《时间心理学》;塞利格曼著,2010,《真实的幸福》)。时间维度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崭新的研究思路。
在交通驾驶、航空航天等领域,时间心理学有着广泛的应用。驾驶员与飞行员在行驶过程中,需要在高速运动的情况下,对时间和空间信息进行准确的判断。由长度和面积导致的时间知觉误差可以高达25%。从 1949 年到 1988 年 40 年间,美海军和陆战队共损失 12000 架战机,死亡 8500 名飞行人员,其中在起飞或着舰过程中发生的时空错觉导致的飞行事故高达70%。时间心理学研究能够有效地减少由于时空信息错误加工导致的事故发生,更好地保障驾驶员与飞行员的生命,减少车辆与飞机损失。
时间心理学中的时间折扣、跨期选择、拖延对于个体发展、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积累也会产生影响。跨期选择指需要权衡不同时间点的成本和收益,进而做出各种判断的决策。健康、金融、环境、消费等等各类领域都会涉及到跨期选择的问题。研究表明人们越着眼于未来,则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会越高,相应的经济发展前景也会越好。人们在日常生活也时常需要在立即享乐与延迟满足之间做出决策。部分年轻人的延时满足能力明显降低,许多人选择用各种借贷软件来满足当前的消费欲望,其中的一部分人已经走上了越借越多的不归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有国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400702-124522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