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晓十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ixiaoxin10

博文

141118 论对抗性中日关系

已有 2329 次阅读 2014-11-18 12:25 |个人分类:人文地理|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日本

      一般的看法是中日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两伤,笔者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但是作为一种宣传是可以的,但事物的本质必须把握。

一、中日关系的本质

       中日关系的本质是什么?一衣带水,我们是邻居,这是地理位置关系,关键是中国广大富饶,日本窄小贫瘠。地理位置差异并不要紧,重要的是地理位置的差异造成日本常怀觊觎中华之心,这在历史上已经表现的很清楚了。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日本如果不能洗心革面对华抱永久和平态度,不能抛弃国家和国民的侵略土壤和基因,中国睡觉都得睁只眼,只要中国放松警惕,或者衰落了,日本就会成为我们最严重的敌人。

       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在当前中国空前崛起的时候,日本敢于与中国对抗,那如果中国放松警惕或衰落的时候呢?日本必将攻击或侵略中国。这点历史已经一再证明。

       侵略,有的只是为了利益。日本侵华,为的是什么?灭国,就是亡国灭种,这点还不严重吗?这还不足以归结中日关系的本质吗?

       所以,归结出来,中日关系的本质就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地理上、文化上、经济上),你死我活的关系。

二、中日关系的未来

       基于中日关系的本质,笔者给出的本质也许太悲观了。

       但是回顾中国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以前中国的主要危险方向是北方,威胁对象是匈奴、蒙古、女真等,地域上看都是在北方,源头上看匈奴、蒙古、女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上中国的两次灭国(宋、明)都缘于这种威胁,2000年内阴云不退。

       历史进入现代,人类进入科技和文明时代,农业时代的野蛮战胜文明成为不可能,中国北方的灭国威胁基本解除。但是,文明时代的威胁转到日本方向,悲观的预计,日本是中国未来千百年最严重的威胁,是中国未来千百年的匈奴、蒙古或女真。不要认为暂时消停日本就没有威胁了,如果认识不到日本是中国未来千百年的威胁,是新千年的匈奴、蒙古与女真,那就是抓不到事物的本质。

      我们说这样的本质,可能很悲观,我们还可以更悲观:对中国,灭国者,日本也;亡国灭种者,日本也。

      这样说,不是没有依据。有人说,日本是汉文化最好的传承者,加之与西方文明有效融合和本土化,日本文化与文明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力和攻击力。并且中国是近邻,文化相近,日本的第一目标必是中国。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博大包容,也有很多不足,比如小富即安、缺乏危机感等,都会给日本可乘之机。

三、中日对抗性关系的意义

      中日对抗性关系明显不符合现代世界和平趋势,也不符合一些中日友好人士的思维。但短、中、长期符合中国的利益。

      原因:

      1、中日对抗性关系,是日本强加的,不是我们引起的,我们的美好愿望应该进行现实调整。

      2、当前日本对华的对抗性,是符合中日关系的本质的,日本不断挑衅,大有打断中国复兴进程的意味,那我们还何谈友好呢?如果谈友好作为一个借口或幌子还好,如果真这样认为,就背离中日关系的本质了。

      3、日本对于中国崛起的挑衅和阻碍,最严重的就是发动战争,这种可能性近年来越来越强,保持这种对抗性,把中日矛盾公开化,站在道义高度,当战争的时候我们就可放手大干,而基于道义,美国等对日本的帮助就会有所保留。

      如果,在和平环境和正常化环境,日本找到好借口发动战争,中国缺乏道义高度,美国就很可能基于日美条约参战。

      所以,保持矛盾状态,揭露日本的挑衅和遏制中国崛起的企图,有利于我们保持时刻警惕,始终站在道义高度,防止日本的战争冲动。

      4、案例:东海防空识别区的设立,阻止了日本的战争冲动。没有划识别区时,日本炒作中国进入日本识别区,威胁日本,如果发生战争,在舆论和宣传上,中国是不占优势的。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划设,明示全球中国是在中国防空识别区行动,这样出现战争,中国就和日本站在同一道义高度,甚至由于钓鱼岛的宣传,中国站在更高的道义高度,日本便不敢轻举妄动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9999-844289.html

上一篇:141026一周感言
下一篇:141121 中国划设南海防空识别区研究
收藏 IP: 222.88.236.*| 热度|

2 张骥 曾新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