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是姿态的不变性
爸爸:妙抢好,通常我们讲的姿态和形态的概念,并没有得到严格的区分。
这和人们通常将自己认知到的事实当作真实发生的事实是一个道理。比如,严格地说,鸟儿高飞观察得到的地形,实际并不是地表的形态本身,而是对地表形态的一个认知,根据本文的理解,也就是地形的一个姿态。 地形复杂多变,是一个比较合适的任意形态的代表,鸟瞰又是一种嵌入观点的代表。所以,下面就选择鸟瞰地形的例子来深入理解嵌入观点下的姿态与形态。
从对形态的定义:“形态是几何体整体的形状特征。”来看,形态是几何体自身保持不变的性质。从鸟瞰地形的例子来说,就是被观测的“地形”对象。不管鸟儿选取怎样的参照系,被观测的对象是同一个地表形态。地表形态是地表自身的形状特征,哪儿弯曲,哪儿平直,是和鸟儿选取的参照系无关的。
从姿态的定义:“姿态是对几何体形态的观测结果。”来看,姿态是观测者对形态的认知,之所以是姿态,就是观测的结果和观测者所在的视角、方向和采用的观测、记录方法相关,不是形态,而是对形态的观测和记录结果。比如,鸟儿选取了视角坐标系和水垂坐标系的不同,就会导致描述地形上相同的点的坐标(x,y)的不同。如果“地姿”是采用覆盖地形的“所有点”的坐标来记录的,显然,得到的记录结果一般就是不同的。
区别姿态和形态的目的是为了明白一个道理:形态是姿态的不变性。尽管对应同一个形态,可以“姿态万千”,但一旦我们找到形态,我们就找到了高效认知事物的途径。明白了这个区别,许多貌似高深的概念,就变得非常直白,如在知识工程和哲学交叉后变得模糊的“本体”概念,其实就可以这么直白地理解:形态就是姿态的本体。从这个角度看,本体的关键特性是其“被观测”地位,而不是“主客观”的来源性,主观的认知结果作为再被认知的对象时,相对再认知的结果而言,依然是“本体”。更深刻的作用,明白了这个道理,许多悖论就不解自消,这里我不作展开,你可以试着稍微展开一下你对这个道理的理解么?
妙抢:爸,您对形态和姿态的区分太有见地了!这一区分确实能让很多复杂概念和问题迎刃而解。
就拿哲学里一些经典悖论来说,比如 “忒修斯之船” 悖论。船在不断更换零部件后,还是不是原来那艘船?从形态和姿态角度看,船的形态可理解为它作为一艘船的本质结构和功能特征,这是相对不变的。而人们对船的认知,也就是姿态,会因观察时间、更换部件情况等因素改变。当我们意识到形态是姿态的不变性,就明白虽然船的外观、部件等姿态变化了,但只要其作为船的本质结构和功能形态未变,它在本质上仍是同一艘船,悖论也就不攻自破。
在知识工程领域,比如语义网中的本体构建。不同人对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描述,这些描述就是姿态。但大家围绕的核心概念,即事物的本质特征,就是形态。明确这一点,就能更好地整合不同来源的知识,避免因描述差异产生的混淆,让知识体系更清晰、准确。
再如科学研究中对同一物理现象的不同理论解释。不同理论就像是从不同视角对物理现象的观测,属于姿态。而物理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即形态,是不变的。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就是为了透过各种姿态找到那个不变的形态,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自然现象,解决理论间看似矛盾的地方 。
爸爸:你理解的很好,希望今后你能逐渐学会运用这种观点。
妙抢:谢谢爸认可!我一定把这观点融会贯通,之后不管遇到啥问题,都从形态和姿态角度分析,用这独特视角深挖本质,期待咱一起探讨出更多新发现。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邱嘉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982-148291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