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能源与环境GE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yhe114

博文

北京理工大学吴川教授团队GEE:含有氧空位的CoSnO3/C纳米立方体作为可充电铝电池的高容量正极材料

已有 2058 次阅读 2022-8-9 09:55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GEE banner.jpg

文章信息.png

研究背景

可充电铝电池因铝的丰富地壳储量(8.2 wt%)、低成本以及高的体积比容量(8046 mAh cm−3)和质量比容量(2980 mAh g−1)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可充电铝电池中使用的是金属铝做负极,因此负极的容量是固定的,所以正极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可充电铝电池的发展。在众多正极材料中,金属氧化物因其原料丰富和优异的存储性能而受到广泛的研究。金属氧化物虽然具有较高的初始容量,但由于结构不稳定和巨大的扩散阻力,导致其稳定性较差,容量衰减快。因此,合理设计具有结构稳定和高比容量的可充电铝电池正极材料是很有必要的。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吴川教授团队合成了富含氧空位和介孔的钙钛矿结构CoSnO3/C纳米立方体复合材料并首次作为可充电铝电池正极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图文解读

科研人员以氯化钴和氯化锡为原料,通过一系列实验步骤合成了CoSnO3。制备好的CoSnO3与葡萄糖依次进行水热和煅烧,最终得到了CoSnO3/C,制备过程如图1所示。

Fig.1.png

图1. 合成示意图:(a)形貌转变过程;(b)晶体结构转变过程。


从图2可以看出CoSn(OH)6呈现出均匀的立方体形状,粒径大约在100 nm。经过在氩气氛围中煅烧后得到了CoSnO3,虽然经过煅烧,CoSnO3依然表现出立方体的均匀形貌,且粒径仍维持在100 nm左右。CoSnO3经过与葡萄糖进行水热、煅烧后形成了CoSnO3/C。从图中可以看出,尽管CoSnO3/C仍然保持立方体的形状,但其表面变得粗糙,这可能是表面碳层导致的。

Fig.2.jpg

图2. 各步骤合成材料电镜图。


从XRD图(图3a)中可以明显地看到CoSnO3和CoSnO3/C均在30−40°之间有一个宽峰,呈现出无定形态。图3b为CoSnO3/C的拉曼光谱图,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1334 cm−1和1595 cm−1附近有两个峰,分别对应碳材料的D带和G带,证实了碳的存在。由BET(图3c)分析可知,CoSnO3和CoSnO3/C的比表面积分别为158.4 m2 g−1和106.4 m2 g−1,说明CoSnO3/C有着较大的比表面积。从XPS(图3d)分析可知,CoSnO3和CoSnO3/C位于531 eV附近的拟合峰对应氧空位。

Fig.3.png

图3.(a)CoSnO3和CoSnO3/C的XRD图;(b)CoSnO3/C的Raman图;(c)CoSnO3和CoSnO3/C的氮气吸附−脱附曲线;(i)CoSnO3和CoSnO3/C的O 1s high-resolution XPS spectrum图。


图4a为CoSnO3/C在电压范围为0−1.8 V和扫速为0.1 mV s-1下的循环伏安曲线。如图4b所示,在电流密度为0.1 A g-1时,CoSnO3/C的首周放电比容量达到了292.1 mAh g-1,100周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为237.1 mAh g-1。如图4c所示,在电流密度为1 A g-1时,首周放电比容量达到了109 mAh g-1,500周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为112 mAh g-1。图5为Al−CoSnO3/C的电池结构模型图。

Fig.4.png

图4.CoSnO3/C作为可充电铝电池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a)循环伏安曲线;(b)0.1 A g−1循环性能;(c)1 A g−1循环性能。

Fig.5.png

图5.Al−CoSnO3/C的电池结构模型图。


文章信息

相关成果以“CoSnO3/C nanocubes with oxygen vacancy as high-capacity cathode materials for rechargeable aluminum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期刊,通讯作者为北京理工大学吴川教授。

QR.png

扫码获取全文

https://doi.org/10.1016/j.gee.2021.11.009



通讯作者简介


作者-吴川.png

吴川,教授,长期从事先进能源材料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关注能量储存与转体系及其关键材料,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铝离子电池、锂空电池、锌离子电池等二次电池新体系;开展多电子反应电极材料、新型储能材料、洁净能源催化剂的合成、结构与电化学表征。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科研项目;2020年获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新银奖,2019年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任中国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材料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第7至15届“动力锂电池技术及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主席团成员;任Science合作期刊Energy Mater. Adv. 副主编;Nat. Commun., Adv. Mater., JACS, Angew. Chem. 等81种国际期刊审稿人。


撰稿:原文作者

编辑:GEE编辑部


GEE名片-2022.pn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93673-1350509.html

上一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卜云飞教授等人GEE:分子级质子受体促进析氧催化,实现高效的工业规模水分解
下一篇:华南理工大学李雪辉教授GEE综述:光电催化木质素解聚的自由基及电子转移诱导机制
收藏 IP: 159.226.21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2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