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讲30岁之前没生过病,这样的案例20年前常见,现在是少见了。
垃圾食品、熬夜、刷手机、久坐,摧毁了年轻人的健康。看看我们的球员,经常是体力不支,男子国足更是遇见任何名不见经传的队伍都可以输,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身体素质差。
另外,有点头痛脑热,很快就去输液,自以为很精明,不知道那是过度医疗,会进一步降低抗病能力。
病了之后,我们才会珍惜健康的可贵;年龄增加了,才会怀念年轻时追风少年的时光。
然而,很多人病了之后,并不在乎。比如说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长了一个黑色素瘤、血糖高了,还很得意,说我就是不吃药,没事,表现得似乎这事与自己无关,精神胜利了。
很多疾病都是积累,量变引起质变,等到受不了,才到医院治疗,往往都到了中晚期,治不了。
有的大学教授,明明已经尿潜血了,肾功能亮红灯了,愣是以工作忙为借口,充分展现人性中的惰性特征,不去治疗,也不找我们团队帮忙。
尽管我们发现了逆转早中期糖尿病、慢性肾病、痛风的新策略,也开发了新产品,但是多数人还是怀疑我们的成果。
很多人都是痛得受不了、骨瘦如柴、难以忍受疾病折磨的时候才想到治疗,然后要求医生是‘神医’,药到病除。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往往会被规律教训。
慢病快治,我们就是要打破慢性病无法治愈的神话,改写教科书,让早中期患者摆脱终生治疗、终生透析的悲惨命运,希望国家、企业、资本支持我们完成这一美好愿望。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新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92392-149511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