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平
从诺贝尔化学奖看原创如何被打压
2020-10-7 21:43
阅读:4751

      金秋时节,诺奖如约而至。当然颁奖由于瑞典的“群体免疫”政策无法现场颁奖,不得不让人大跌眼镜。

      除了看热闹,我们需要思考一下诺奖相关的一些问题。

      日本的Yoshizumi Ishino及同事最早发现了CRISPR序列,发表了一篇文章,未引起注意(1)。

      而Francisco Mojica教授深入研究了CRISPR序列功能,投Nature编辑认为了无新意未送审“The key idea was already known”;投PNAS说“ The paper lacked sufficient novelty and importance”,就是说“无创新性”,与某些人的技俩很像;投Molecular Microbiology以及Nucleic Acid Research也被拒绝。由于绝望,并担心被抢发,文章投给了Journal of Molecular Evolution(Impact factor很低),并最终被接收(2)。可以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为什么大牌杂志的编辑,见多识广,见了“异类”工作仍然难以接受?

       原因就在于:人的成见是一座大山(引自电影哪吒)。即使见过很多科学突破,但是见到全新的发现,仍然难以接受新观点。所以美国科学家经常说,试试Nature、Science,如果编辑喜欢就有戏,否则再好也没戏。其实决定一篇文章能不能发表,杂志一是考虑商业利益,一是受自身编辑的偏好,不可能完全客观评价其科学价值。

       类似的诺奖级工作被拒还有很多例子,包括经费、文章等。

       当然还有一点,前有庄小威,后有弟子张锋,屡屡被“遗忘”,让人很崩溃,说是非故意遗忘就是忽悠。

       当所谓“专家”解释的时候,就如电视剧一样,即使主角本人身体素质不好,也可以飞檐走壁,独步天下。原因很简单,“专家”已经有固定的剧本了。偏见、傲慢导致了原创难以出头,而很多西方“专家”非常擅长贬低别人,美化自己,屡屡导致一些族群被错误对待。

       有人会说,做出来就信你。但是当评审人(Editor,Referee)充满了偏见、傲慢,做出来想发表都很难,更别说刚有idea或者是初步数据了。

       能识别原创想法、工作是极其重要的。需要提倡原创、包容原创、支持原创,并给予制度保障。


引文:

1. Y Ishino, H Shinagawa, K Makino, M Amemura, A Nakata. 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iap gene, responsible for alkaline phosphatase isozyme conversion in Escherichia coli,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gene product. J Bacteriol. 1987. 169(12):5429-33. doi: 10.1128/jb.169.12.5429-5433.1987.

2. E Lander. The Heroes of CRISPR. Cell. 2016. DOI: 10.1016/j.cell.2015.12.041.

相关专题:2020年诺贝尔奖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新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92392-125353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8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8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