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哈密的春天,风沙天气总是如期而至,也总是要刮上好几场。
在哈密石油基地生活这些年,我已经养成了条件反射式的习惯,每年一到春天,我出门上班前,必定要仔细检查门窗是否紧闭,窗帘是否拉严。偶尔哪天忘记了,若恰逢沙尘肆虐,下班回到家,准能在窗台、桌面甚至地板上,发现一层薄沙。每当窗外沙尘暴来袭,总有同事自语:“我家关窗户了没有啊?”
又是一个沙尘天气。我伫立窗前,往日里清晰可见的、那蓝天白云下的远处雪山不见了踪影,视线所及,只有不远处那灰蒙蒙的建筑物和灰头土脸的花草树木,就连那刚刚绽放、娇艳欲滴的杏花也失了颜色。
不过,相比于1997年春天那场天昏地暗的沙尘暴,这样的沙尘天气也就不值一提了!
当时,我们刚把家从鄯善生产一线搬来哈密石油基地不久,丈夫因工作关系,需要时常去鄯善油田现场。哈密和鄯善之间还没有高铁,大家通常乘坐往返于哈密与鄯善之间的油田交通车。三百多公里的戈壁公路,交通车要颠簸好几个小时。两地奔波成了我们石油人的日常。
那是一个周六下午,我正在阳台上做家务,突然发现窗外黄沙漫天,瞬间天地间一片昏黄,就连近在咫尺的树冠都看不见了,可见度不足5米,整个世界仿佛被黄沙吞噬一般。
那一刻,我的心猛地被揪紧了,因为丈夫正在前往鄯善的交通车上,路上需要经过一个叫十三间房的地方,那里是新疆著名的风口,最大风力能达13级,曾发生过大风刮翻火车的事情。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我只能望着窗外肆虐的沙尘暴干着急,暗暗祈祷交通车人们平安无事。直到晚上,接到他从鄯善办公点打来的电话,我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当我急切地询问路上的情况时,他却笑着说:“没见沙尘暴啊!”后来,我才得知,沙尘暴影响的范围有限,不会同时覆盖大戈壁的每个地方。
前一天收到大风预警信息,望着窗外那灰蒙蒙的一片,心里有一种压抑感。我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那莫名低落的情绪。中午开车上班时,我打开了车载收音机,当王菲空灵的嗓音在车厢内回荡:“世界赠予我虫鸣,也赠予我雷霆”,不知怎的,我跟着唱了一句:“世界赠予我沙尘暴,也赠予我晚星”,唱完自己一下子乐了。这句即兴改编的歌词像是一把钥匙,一下子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记得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那年,听一位老师傅讲,他有一次去现场,正赶上沙尘天气。大家戴着防尘口罩在井场上忙碌,红色的工装在风沙中格外醒目。他们开玩笑说,这是“免费的沙漠SPA”。午饭时间,大家围坐在简易房里,就着风沙吃拌面,还有人讲起了笑话,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赠我一场病,又慢慢痊愈摇风铃”,听到这里,我想起一位从事踏勘工作的同事。有一次,他在踏勘现场发起了高烧,却坚持在野外继续工作。等他回到住处时,整个人都虚脱了。但第二天,他又精神抖擞地继续踏勘,还打趣说这是“石油人的免疫力特训”。
石油人的生活就是这样,在艰苦中寻找诗意。老同事常说,我们这一代人就像歌里唱的“造梦者造了好梦”。那些年,设备简陋,条件艰苦,但每个人的眼睛里都闪着光。他们用双手在戈壁滩上建起了一座座现代化的油田,用汗水浇灌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歌曲循环播放到第二遍时,我的眼眶不知何时已经湿润。“世界赠予我拥有,也赠予我回敬”,是啊,生活给予我们的从来都不只是单一的色彩。就像哈密的风沙,虽然让人烦恼,却也造就了这里独特的风情;就像油田的工作,虽然环境艰苦,却也锻造了一代代石油人的坚韧品格。
车窗外,风沙依旧。但此刻的我,心中却涌起一股暖流。石油人就像歌里唱的“好故事眷顾好人”,这是天赐的恩宠。石油人就像沙漠中的胡杨,扎根戈壁,守望家园。风沙再大,也吹不垮石油人的意志;条件再苦,也磨不灭石油人的笑容。
“赠我一首诗,又悄悄读得很安静”,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无论是虫鸣还是雷霆,无论是沙尘暴还是晚星,都是独特的馈赠。就像那些年在风沙中坚守的石油人,他们接过了时代赋予的使命,用乐观和坚韧书写了属于他们的诗篇。
到了单位停车场,我关掉发动机,歌声依然在脑海中回荡。一场风沙终将过去,而石油人的故事,会像戈壁滩上的井架一样,永远屹立在这片我们深爱的土地上。正如歌中所唱:"远去者去了远方,愿他都安心",而我们这些仍在坚守的人,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谱写新的篇章。
越品歌词,越能体会到歌中的深意,那是面对世界纷杂的坦然与接纳,是将一切际遇,无论顺逆,都视为馈赠的乐观与豁达。
这种哲学观,不正被我们石油人每天生动地实践吗?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石晓燕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91397-151051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