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oonoses 最新重磅文章
Roles of Tick Symbiotic Microorganisms in Pathogen Transmission
蜱共生微生物在病原体传播中的作用 作者: Xiongxiong Chang , Xiang Li , Yaping Pei , Enjie Deng , Shubiao Wu , Jiafu Jiang , Lin Jin
蜱是一类专性吸血节肢动物,广泛寄生于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蜱叮咬不仅造成直接失血和组织损伤,还可传播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莱姆病、巴贝西虫病等多种人兽共患病。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加剧,蜱的分布范围不断扩张,现有及新发蜱媒病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亟需应对的重大挑战之一。
尽管病原检测、致病机制及流行趋势预测等方面已有显著进展,但蜱–微生物–宿主之间的互作仍远未阐明。除病原体外,蜱还携带大量非致病共生微生物,包括母系遗传的内共生微生物和从环境获得的肠道共生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蜱的营养代谢、生长发育、生殖适应、环境胁迫应答及免疫防御中扮演关键角色,并潜在影响蜱的媒介能力。
近期,山西农业大学、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及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联合团队在同行评议期刊《Zoonoses》发表题为《Roles of Tick Symbiotic Microorganisms in Pathogen Transmission》的综述文章。
该文系统综述了:
1.蜱媒病原的分类与危害;2.蜱内共生微生物的多样性、组织分布及功能;3.蜱先天免疫维持肠道微生物群稳态;4.共生微生物–病原体互作机制:资源竞争、直接抑制/促进、免疫调节与代谢重编程;5.利用共生微生物开发蜱与蜱媒病防控的三种候选策略(图1):(1)“共生微生物置换”抑制蜱种群;(2)“Frankenbacteriosis”——改造共生微生物模拟病原表位以竞争抑制病原;(3)口服共生微生物疫苗同时诱导宿主抗蜱及抗蜱媒病原的双重免疫保护。
此外,文章还强调,未来研究需整合多组学、气候变量与生态模型,深入解析共生微生物功能与病原传播的分子关联,并开展野外试验评估共生微生物干预策略的生物安全性与实际效果,从而为蜱媒病的精准防控提供可持续的新方案。
图1. 利用共生微生物控制蜱虫及蜱传病原体的潜在策略。
通讯作者简介:
江佳富 研究员
江佳富,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专业技术大校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自然疫源性疾病研究,在新虫媒病、埃博拉出血热和新冠病毒等方面取得原创成果。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专家。在N Engl J Med、Nature、Lancet Infect Dis、Nat Microbiol、PNAS、Emerg Infect Dis和Engineering 等知名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各一项。 靳林 研究员靳林,山西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扎根中西部地区从事人兽共患病的媒介传播机制、人兽共患病的药物研发。曾获第八届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学者奖”、首届晋农学者“英才奖”;入选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青年学者”、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云南省千人计划青年人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B、青C)、云南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山西省科技合作交流专项等项目资助。
Please cite this article as
引用信息
Citation:
Chang XX, Li X, Pei YP, Deng EJ, Wu SB, Jiang JF, Jin L. Roles of tick symbiotic microorganisms in pathogen transmission. Zoonoses. 2025; 5(1): 28. DOI: 10.15212/ZOONOSES-2024-0067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pen.com/hosted-document?doi=10.15212/ZOONOSES-2024-0067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9 14: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