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
本文探讨了plagiarism(抄袭)的定义、类型及其在学术界中的历史与现状,强调了学术不端行为对学术诚信的危害,并呼吁加强对抄袭的防范和管理,提升学术界对诚信的认知和遵守。
抄袭是学术不端行为中最复杂和难以定义的一种。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ORI)将抄袭定义为“未经适当引用他人观点、过程、结果或文字的行为”,但如何界定何时发生抄袭、标准如何量化和质化、不同类型的抄袭为何会发生、以及如何检测抄袭,都是复杂的问题。自我抄袭是否应被称为抄袭也备受争议。抄袭的文献广泛而复杂,亟需一个系统的梳理和注释书目。
表面含义
“plagiarism”一词的起源与“平面”有关,源自原始印欧词根PLāK,意为“平坦”。希腊词“πλάξ”指的是平坦的板,从中派生出了“placoid”(指某些硬骨鱼类的鳞片)。其他与此词根相关的词汇包括“placenta”(胎盘,拉丁语中指“平坦的蛋糕”),以及“leukoplakia”(白斑病)。
plagiarism的历史
抄袭的概念自16世纪末就已出现,并逐渐演变成名词。最早的“抄袭”行为并未受到严格谴责,学者常常未经引用地复制前人的文字。直到现代,抄袭才因优先发现权的重要性而变得严重。在今天,抄袭被定义为未经适当引用他人观点、结果或文字的行为,并被广泛视为“文学盗窃”。
医学作弊与抄袭
医学领域的作弊行为广泛存在,抄袭尤其突出。在一项针对428名美国医学生的调查中,58%承认曾作弊,88%在本科阶段作弊。在112名心理学二年级学生的研究中,66%承认曾未经引用地改写他人文本,54%曾抄袭他人作品。医学领域的抄袭普遍存在,且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抄袭的态度仍存在问题。
抄袭的类型
抄袭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
隐性改写:将他人文本改写而未注明来源。
非法改写:直接改写他人文本而未标明出处。
盗窃:未经他人许可抄袭未发表的作品。
隐性抄袭:明知内容来自他人但未注明。
完全抄袭:直接复制他人已发表的作品。
代写:由第三方代为撰写文章并未标明原作者。
再提交:重复提交已发表内容,未标明来源,通常为自我抄袭。
自我抄袭
自我抄袭,也称“自我剽窃”,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尽管有学者认为“从自己那里盗窃”不成立,但重复发表相同内容或数据,尤其在不同格式或平台上,若未标明来源,则属于自我抄袭。常见的形式有“分割发表”和“聚合发表”,即将同一研究分割成多个部分或将数据合并后再次发表。
医学界的抄袭
医学界的抄袭问题依然严重,尤其是在学术论文中。一项对793名巴尔干地区医学和博士生的研究显示,38%认为有时避免引用他人文字是不可避免的,32%认为抄袭不损害科学。这表明,即便学术界普遍反对抄袭,学生们的态度仍然模糊。在对2459名美国医学生的调查中,尽管只有4.7%的学生在医学院承认作弊,仍有39%目睹过作弊行为。
抄袭的界限
抄袭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何时用他人的句子或段落算作抄袭?即便在引用他人时,抄袭嫌疑仍然存在,尤其是当引用内容过多时。不同类型的抄袭可能有不同的标准。有时,已被广泛接受的“常识”是否需要标明来源也存在争议。某些情况下,重复使用已知的研究成果并不需要引用,然而,这些标准在学术领域并不统一。
结论
尽管抄袭的界限难以明确界定,但其严重性毋庸置疑。学术界需加强对抄袭的认识,制定更明确的规范来应对这一问题。抄袭不仅损害学术诚信,还阻碍了学术进步。研究人员应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避免无意或故意的抄袭行为,同时增强对学术诚信的意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国际科学编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7871-149238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