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樊志丹副教授联合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孙洋教授团队在Acta Materia Medica上发表了题为“Cryptotanshinone alleviates vasculitis in Kawasaki disease by modulating macrophage-neutrophil interactions”的研究论文。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急性发热疾病,主要表现为全身性血管炎,尤其多见于幼儿群体。该病可引发冠状动脉瘤,严重时可能导致长期心血管并发症。在未经治疗的患儿中,冠状动脉瘤可能进一步发展,导致缺血性心脏病甚至心肌梗死。尽管使用阿司匹林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显著降低了冠状动脉异常的风险,但仍有部分儿童治疗反应不佳,这类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的风险显著增加。隐丹参酮(CTS)是中药丹参的主要活性成分。CTS作为一种天然化合物,其抗炎和免疫调节特性为探索川崎病的新型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方向。
近年来,尽管对川崎病病理机制的理解有所深入,但其确切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仍待阐明。研究认为其发病机制与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密切相关,尤其是先天性免疫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过度活跃。中性粒细胞在发病两周后对动脉血管壁的严重浸润可导致坏死性动脉炎,但何种因素驱动了严重的炎性细胞浸润还未明确。
本研究利用LCWE(干酪乳杆菌细胞壁提取物)诱导的KD小鼠模型,评估了CTS对KD相关血管炎的治疗效果。实验结果表明,CTS显著改善了KD模型中小鼠的病理进展,包括血管炎症、心肌炎和发热症状,并有效缓解了腹主动脉扩张。进一步的网络药理学分析揭示,CTS减弱KD血管炎的机制可能涉及对细胞炎症趋化信号通路的调控。此外,snRNA-seq分析发现CTS干预显著降低了KD小鼠心脏组织中巨噬细胞的比例。此外,巨噬细胞的转录活性在KD小鼠心脏组织中显著增强,尤其是MiT-TFE家族(包括MITF和TFEC)的转录因子活性。这些转录因子通过调控CCL8等趋化因子的转录表达,促进了炎症细胞的募集和炎症反应的加剧。CTS通过抑制这些转录因子的活性,减少了趋化因子的分泌,从而抑制了中性粒细胞的募集和血管炎的进展。在小鼠KD模型中,巨噬细胞与中性粒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增强,尤其是通过CCR2-CCL8和CCR5-CCL8轴介导的趋化作用。CTS治疗显著降低了这种相互作用的强度,从而减轻了炎症反应和血管炎的病理进展。
特别感谢哈佛医学院病理学系David Zemmour博士慷概分享川崎病模型小鼠心脏的空间转录组数据!感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俞海国主任的精心指导!
引用本文:
Zhao LX, Jin J, Yu HG et al. Cryptotanshinone alleviates vasculitis in Kawasaki disease by modulating macrophage-neutrophil interactions. Acta Materia Medica. 2025. Vol. 4(2):302-316. DOI: 10.15212/AMM-2024-0076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pen.com/hosted-document?doi=10.15212/AMM-2024-0076
通讯作者介绍
樊志丹 副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青年委员,江苏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青年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儿科风湿免疫学组秘书。南京市儿童医院“优秀人才”及“青苗人才”获得者,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获得多项江苏省卫健委及省妇幼医学新技术引进奖。擅长小儿川崎病、过敏性紫癜、皮肌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各种风湿免疫系统疑难疾病的诊治。
孙洋 教授
南京大学药理学教授,博导,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国家优青。现为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与药学系主任、医药生物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长期从事炎症相关疾病的病理机制与药物调控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以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Nat Aging、Nat Commun等论文90余篇。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排名第2和3)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国际科学编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7871-148496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