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学编辑
【CVIA综述】室性早搏起源点的定位策略:未来展望与挑战
2025-4-27 17:29
阅读:680

室性早搏(PVCs)是一类局灶起源的心律失常。目前大多数PVCs的病灶位置已得到明确,在药物治疗无效或受限的情况下,射频消融术已经成为一线的治疗方案,其成功率主要取决于对PVCs病灶的准确定位。目前的大多数定位方法是通过对比患者正常心电图(ECG)与心律失常发作时的ECG,分析各导联QRS波振幅、QRS波时限、R/S比值等参数来实现,对这些心电特征参数的解析进行创新改进,有助于提高定位准确性,但其精确度可能受患者体型、心脏转位等因素限制。为减少人为误差并实现更高效的PVCs定位,基于计算机算法的解析与解剖建模已成为具有前景的新方法。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通过深度学习实现PVCs的无创定位已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近期,北大荒集团总医院李明浩教授团队在CVIA杂志发表一篇题为《Approaches for Localizing the Origin of PVCs in the Outflow Tract: Future Perspectives and Challenges》的综述论文,总结介绍了了目前用于PVCs定位与鉴别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各方法的临床价值,并探讨其联合应用的潜力,同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进行了展望。

作者首先系统阐述了PVCs在临床心律失常诊疗中的重要意义,指出其作为最常见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类型,虽然多数呈良性过程,但频繁发作可导致心肌病甚至心源性猝死等严重后果。随着射频消融技术的普及,精准定位PVCs起源部位已成为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然而,由于流出道区域解剖结构复杂(如RVOT与LVOT毗邻)、不同起源部位的ECG特征高度相似等客观因素,传统定位方法面临重大挑战。

在系统梳理现有研究进展时,作者重点分析了三大类定位技术的优势与局限。第一类是传统的12导联ECG特征分析法,通过V2导联转换比、V2S/V3R指数等参数可达到较高的特异性,但易受患者体型、心脏转位等因素干扰。第二类是影像学辅助技术,如通过CT/MRI三维重建实现非侵入性定位,但存在成本高昂、操作复杂等应用瓶颈。第三类是新兴的人工智能(AI)技术,特别是深度学习模型展现出89.4%-99%的预测准确率,显著优于传统方法,但面临训练数据不足、模型泛化能力有限等挑战。

作者特别强调,相较于单一技术路线,多模态融合策略展现出更大的临床价值。例如,Park算法通过整合TZI和V2S/V3R指数等特征,将RVOT/LVOT鉴别准确率提升至近100%;NEEES系统结合影像导航与电生理标测,可缩短30%以上的手术时间。这些创新不仅提高了定位精度,更为制定个体化消融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在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时,作者提出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其一,如何解决AI模型对高质量标注数据的依赖问题?需要建立多中心协作的大样本数据库。其二,如何优化多模态融合方案以降低临床实施门槛?轻量化、低成本的技术路线亟待开发。其三,不同定位技术的协同机制如何标准化?需要建立统一的评估体系和操作规范。这些问题的突破将推动PVC定位技术向精准化、智能化、普惠化方向发展。

最后,作者指出,随着5G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出现实时动态监测与AI预测相结合的创新模式。这不仅将提升导管消融的成功率,更可能重塑心律失常的诊疗流程,为降低心血管疾病负担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作者介绍:

隋百萍

隋百萍医师,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从事心血管内科工作15年,从事心血管冠脉介入工作8年。现担任: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心律失常委员会会员;黑龙江省康复医学会心肺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学分会委员;黑龙江省预防医学会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发表多篇核心期刊及SCI,多次荣获省内新技术进步奖及省内新技术应用奖一等奖及二等奖。

通讯作者介绍:

李明浩

李明浩医师,医学硕士,主任医师,教授,北大荒集团总医院心血管一科主任,主要致力于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起搏治疗、危重患者心衰再同步化治疗以及先心病介入封堵治疗等。黑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肿瘤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罕见病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慢性病管理学会血管与腔内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黑龙江省农垦起搏与电生理学会委员、黑龙江省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常务委员、哈尔滨市医师协会介入分会常务理事。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 及核心期刊文章十余篇,获得了多项黑龙江省卫生厅新技术应用奖、农垦总局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

引用本文:Sui BP, Ji YJ, Wang Y et al. Approaches for Localizing the Origin of PVCs in the Outflow Tract: Future Perspectives and Challenges. Cardiovasc Innov Appl. 2025. Vol. 10(1). DOI: 10.15212/CVIA.2025.0006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open.com/hosted-document?doi=10.15212/CVIA.2025.0006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国际科学编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7871-148365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