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学编辑isechina的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sechina

博文

【CVIA研究快报】新型大直径取栓器械在中危肺动脉栓塞中的 FIM 研究结果:安全有效

已有 1287 次阅读 2025-1-23 17:40 |个人分类:CVIA|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近日,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王焱教授/庄晖教授团队,在CVIA上发表了题目为“新型大直径取栓器械在中危肺动脉栓塞中的 FIM 研究结果:安全有效”《A Large-Diameter Thrombus Retrieving Device for Intermediate-Risk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Treatment: A Single-Arm Prospective Clinical Trial》的研究快报。

急性肺栓塞(PE)是仅次于心肌梗死和卒中的全球第三大心血管相关死亡原因,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等特点,对社会医疗资源和患者生活质量构成了重大负担。在此背景下,新型大直径取栓装置在中高风险急性肺栓塞治疗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选择,也为改善患者预后带来了潜在益处。研究亮点与创新

该研究通过单臂前瞻性临床试验,评估了一种大直径血栓抽吸和机械取栓装置在中等风险急性肺栓塞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发现,这一装置显著降低了患者术后右室/左室比值(RV/LV ratio),改善了肺动脉收缩压和动脉氧分压等关键指标,同时未观察到与装置直接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这些结果表明,该装置在减少血栓负荷、改善右心功能方面表现出色,为PE治疗领域提供了具有临床潜力的介入治疗手段。

研究方法与结果分析

该试验纳入13名中等风险急性肺栓塞患者,采用血液生化指标、超声和CT血管成像等多维度指标进行评估。术后14天,患者RV/LV比值显著降低(平均减少0.53,P=0.0003),肺动脉收缩压和血氧水平均有显著改善(P<0.05)。与现有装置相比,该装置的操作时间较短、失血量较少,同时术后未见心脏损伤或血栓复发。这些结果支持了该装置在临床实践中的潜在优势。

研究局限与建议

尽管该研究在装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但由于研究为单臂设计,缺乏对照组,结果解读仍需谨慎。此外,样本量较小(仅13例患者),限制了结果的广泛适用性。因此,未来研究需要在更大规模的患者群体中进行验证,进一步评估其与其他治疗方案的相对优势。

临床意义与前景

当前指南推荐抗凝治疗作为急性肺栓塞的标准治疗,但对于中高风险患者,快速清除血栓负荷是减少心脏去代偿和改善预后的关键。该装置以其微创、安全、高效的特点,为中等风险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未来,如果能够通过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该装置有望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更广泛应用。

结论

总体而言,该研究为急性肺栓塞的介入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初步证据。研究结果显示,大直径取栓装置在中等风险急性肺栓塞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益。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该装置在更大患者群体中的验证与优化,以推动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改善PE患者的预后。

图片

作者团队简介:

王焱

图片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院长、香港大学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FACC、FESC、FSCAI。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结构性心脏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副组长、海峡两岸医药交流协会心血管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庄晖

图片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科室负责人,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常务委员、福建省海峡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下肢动脉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外周血管介入质控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7871-1470078.html

上一篇:【CVIA原创研究】鱼精蛋白在经远端桡动脉入路行单纯冠脉造影后缩短压迫时间的作用
下一篇:欢迎《中华全科医学》杂志加入ScienceOpen
收藏 IP: 114.219.21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1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