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冠状动脉生理学评估现已成为指导心肌血运重建的重要手段,基于导丝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已被公认为心外膜冠状动脉狭窄功能性评价的“金标准”,并得到各类指南的推荐。然而,传统FFR的固有局限性(需要额外的压力导丝和注射扩血管药物)极大的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在这种情况下,多种血管造影衍生的功能学评估方法应运而生,这些方法不需要压力导丝和药物辅助,因此,相比FFR,风险和费用都显著降低,这为冠脉病变功能学评估提供了新方法。近期,马来西亚Alan Yean Yip Fong教授团队在CVIA杂志发表一篇题为《Angiography-Derived Fractional Flow Reserve in Coronary Assessment: Curr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的综述论文,概述了各种基于血管造影的FFR技术,总结了它们在临床实践中证据支持并讨论了其未来发展方向。作者首先详述了各种基于血管造影FFR技术的基本原理,并比较了各项技术的优缺点(表1)。此外,本文系统梳理了这些技术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表2),结果表明,这种基于造影的FFR技术(如QFR)已经在初步的临床试验出展现出与FFR相当的诊断性能。最后,本文深入探讨了这些技术在亚太地区冠心病应用中的潜力和挑战。作者指出,在亚太地区的广泛应用基于造影的FFR技术有望减少不必要的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预后,并提高资源利用率。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面对一些挑战:1.推广技术并培训介入医生熟练掌握该技术是确保其有效应用的首要条件。3.未来需要进一步在大型的随机对照试验中验证这些策略与FFR的相对效能。总体而言,亚太地区冠心病患者数量庞大,同时存在医疗资源有限和就医困难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基于造影的FFR技术的引入将为亚太地区提供一种更便捷、准确且经济高效的功能学评估方法,这将帮助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策略,从而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预后。
表1

表2

感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赵晨博士提供中文述评。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国际科学编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7871-138897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