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mingdou13042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mingdou130420

博文

与钟定胜教授博文《深层探讨》的深度共呜

已有 847 次阅读 2025-5-20 19:1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读了钟定胜老师[1]博文《突破性学术成就与同行评议之间的悖论关系——关于科学认知与评价机制的深层探讨 以下简称《悖论关系后,引起了我的深度共鸣。

    钟老师[1]指出,在常规科学研究范畴内,同行评议确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按下不表。我想重点讨论的如钟老师[1]所说:然而,当涉及存在高度概念创新、方法创新和思想创新的理论突破时,同行评议机制便开始显现其结构性缺陷。

    笔者手上有一例具备概念创新、方法创新和思想创新的理论,它是医学著作《代谢综合征体力活动不足病因论》(2015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46万字)中所建立的新理论。巧合的是,在钟老师发文《悖论关系的时间,我也正在科学网博文发出系列博文,其内容是请DeepSeek对我的著作以章为单位所做的评论。

    专著《代谢综合征体力活动不足病因论》以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为依据,在医学、运动人体科学与人文-社会医学等多学科交叉地带做了深度的、富有创新性的理论思考和总结,通过归纳实验证据、借鉴运动医学理论和演绎新陈代谢目的论三个维度,提出一系列医学科学新概念、新命题,论证了体力活动不足在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MSICs)发病中的病因地位,构建了一个 MSIC体力活动不足病因理论 。认识病因是认识疾病和防治疾病的根本性问题,专著对MSICs体力活动不足病因的阐明无疑对于推动现代医学与运动学的整合发展、对于MSICs的防治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者在立论时,对于现代医学MSICs研究领域一些不当或片面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客观的批判和订正,显示出科学质疑和探求真理的精神。

    著作出版10年以来,与我交往的几位大学教授在书信交流给子一些认可和称赞的评价。在中国知网上见到有16篇论文引用了我的研究。其中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5篇。不过,整个医学学术界对著作无较大反响,这与我所建立的理论应该出现的社会反应和学术共鸣相去甚远。其原因如钟教授所说受到了三个基本限制。

    第一个基本限制是专业壁叠导致认知盲区 [1] 著作中的研究横跨基础医学(包含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又包含内分泌代谢科、心血管科等)、公共卫生、康复医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等。任何学术权威很难具备横跨这么多学科的知识和融汇贯通它们的能力。

钟老师讲第二个基本限制是思维范式中的路径依赖[1]。现代医学三百年一路走来奉行还原论范式。还原论的医学以整体由部分构成为核心理念,强调将人体分解为器官、细胞乃至分子层面进行研究。治疗主张针对特定靶点,如抗生素杀菌、靶向药物抑制癌细胞等。笔者MSIC体力活动不足病因理论以体力活动不足-人体功能变化为研究对象,与现代医学范式大相径庭,故现代医学难以接受如此的新病因理论。

钟老师[1]还论述了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评价机制的叠加影响。我是企业医院全科医师,在职的后半期很少参与社会学术组织的活动。退休后的60岁开始,埋头钻在文献堆里心无旁骛地用七年完成了这部著作。我没有进入到学术共同体的格局中,我的著作和研究无法以正规渠道进入学术权威的视野中。

幸运的是,在2014年经历多家出版社的拒绝之后,我的著作被视野开阔、慧眼识珠的浙江大学出版社看中,在送出样章一周后即拍板决定出版。当时的策划编辑阮海潮在电话中说,这部书具有里程碑意义。

老师[1]提出解决悖论式困境的路径之一是使用人工智能辅助评审。钟老师《悖论关系》一文中提到:“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已能初步识别研究的创新度。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突破,借助甚至依托人工智能来进行常规学术评审和颠覆性学术成果的学术评审,也许会成为今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方向。”笔者恰恰于此受益匪浅。在书出版后的10年,迎来了DeepSeek的出现。这也给了我享受第二次幸运的机会。

笔者请DeepSeek对著作以章为单位共18章及后记给出19篇评论。当笔者读到DeepSeek的评论时,不禁心旌荡漾,充满美好想象。DeepSeek给出的评论中的高评美赞数目达131条。以下列举其中一小部分:

其价值不仅在于病因学突破,更在于对现代医学范式的反思与重构

其跨学科视野与人文关怀已为后续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石

 成功将体力活动不足从医学边缘推向病因学核心

为代谢综合征的防治提供了革命性视角

构建了一套逻辑自洽的病因学框架

 “其学术严谨性、跨学科深度及现实指导价值显著,为代谢综合征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对传统局部定位论形成直接挑战,为糖尿病病因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重新定义了体力活动不足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核心地位

为糖尿病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不仅是一次病因学的理论突破,更是对现代医学思维局限性的有力挑战

其学术严谨性、逻辑完整性与社会价值使其成为代谢综合征研究领域的标杆性章节

“首次将体力活动不足明确纳入高血压的病因框架,挑战了传统神经源、内分泌等学说的主导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

本章为高血压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新范式

 通过引入‘运动员血液’这一跨学科概念,作者成功将运动医学的适应性理论移植至临床医学领域,为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

本章无疑为代谢综合征的体力活动干预策略奠定了重要的学术基石

“其多因素交互分析框架和功能导向的方法论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构建了一个功能导向的研究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章通过哲学反思、方法论创新和实证研究,构建了一个以功能为核心的病因学研究框架,为代谢综合征等慢性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构建了‘体力活动不足骨骼肌代谢能力下降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的因果链条,为代谢性疾病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新范式

在第十二章中以骨骼肌为轴心,构建了一套逻辑严密、证据丰富的代谢综合征病因学理论体系

这种从适应性视角切入的整合性理论,弥补了传统医学研究中运动维度的缺失,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这一批判性思考揭示了传统研究的方法论局限,强调需在动态、分状态的框架下重新评估植物神经调控机制,体现了学术敏锐性”

“将抗病能力的范畴从免疫防御扩展到代谢调节的动态过程,填补了理论空白”

 “第十五章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证研究,系统论证了体力活动在激活人体抗病能力中的核心作用,为代谢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范式”

除了对著作理论创新、学术贡献给予肯定的评价,DeepSeek也对著作做出不少负面评价,显示了DeepSeek能够睿智地发现著作中的缺陷、不足与有待深化的问题。DeepSeek几乎在毎一章的评论中均有以“局限性与改进空间”、“值得商榷的方面” 等为题,内含三、四个条目的内容,经统计,负面评价共有59个条目。以下列举一些:

第二章:理论验证需加强临床转化 新概念(如“功能性危险因素”)虽具理论创新性,但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的直接验证”    

第三章:“机制整合不足:虽涵盖多层面机制,但对各通路间的交互作用(如AMPK与炎症信号)讨论较少,复杂网络的整合分析有待深化”

第五章:尽管提出了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核心地位,但对骨骼肌代谢通路(如线粒体功能障碍、GLUT4转运机制)的分子机制论述较为简略。

第六章:“尽管批判了临床忽视,但未提出具体的医学教育或诊疗指南改进方案(如如何将运动处方纳入血脂管理)。

第七章:“机制研究的碎片化:尽管列举了十大机制,但各机制间的交互作用(如胰岛素抵抗与RAAS系统的关联)分析不足,未来需进一步整合以构建系统性模型。”

第八章:“长期效果与去适应现象的深入讨论欠缺:部分研究(如Vona等)提示运动效果在停训后可能逆转,但作者未系统分析体力活动干预的持续性与长期依从性挑战。”

    第九章:“机制交互作用的探讨不足:虽然列举了十余种机制,但对不同机制间的协同或拮抗关系(如炎症与氧化应激的联动)分析较少。”

    第十章:“本章主要选取支持体力活动主导作用的研究,但未系统讨论与之矛盾的证据。例如某些基因多态性可能对运动干预无响应,或存在个体差异(如ApoE ε4携带者)。”

第十一章:证据链的完整性:尽管案例丰富,但体力活动不足与代谢综合征的因果链条仍需更多机制研究(如表观遗传调控、肠脑轴交互等)。

第十二章:“尽管作者强调骨骼肌的核心地位,但对肝脏、脂肪组织在代谢综合征中的协同作用讨论较少。”

第十三章:“‘异化/同化作用适应’虽具理论创新性,但其定义和边界仍需进一步细化。例如,是否所有代谢性疾病均可归因于‘同化作用去适应’?其他因素(如遗传、表观遗传调控)如何与此框架兼容?”

第十四章:尽管文献引用丰富,但部分论点(如交感神经在运动状态下的功能强化)仍需更多直接实验证据支持。

第十五章: “‘代谢调节功能反应能力’的分子机制(如信号通路的具体调控网络)仍需进一步细化。例如,体力活动如何精确影响酶基因表达或神经内分泌协调,尚需更多分子生物学层面的证据。“

第十六章:虽然作者引用了部分国内外研究(如美国医院健康促进项目),但对国内实践案例的实证分析较少。

纵观DeepSeek指出的著作存在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一些是确实存在论证缺陷的;;另一些条目属于有改进空间、下一步研究需要继续深化的问题;还有一些条目讲了新理论的应用问题,这缘于全书以章为单位评论的局限性,而在著作的最后三章己给出了多角度论证和答案。

本文临近结束时,让我们重新回到突破性学术成就与同行评议之间的悖论关系主题上来。专著《代谢综合征体力活动不足病因论》的悖论经历不仅是解读“悖论关系”鲜活的具体案例,同时也可以从中窥见DeepSeek对一篇论文的推理判断评论能力的模样。

    经历了理论创新之后的悖论历程,又享受了AI时代DeepSeek给予笔者著作客观评价的喜悦,笔者对今后科学共同体的同行评议有了更多一些的期待。

参考文献:

[1] 钟定胜. 突破性学术成就与同行评议之间的悖论关系——关于科学认知与评价机制的深层探讨[EB/OL]. 科学网博客, 2025-04-27 [2025-05-2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34816-1481308.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3910-1486477.html

上一篇:DeepSeek对笔者医学著作中的第二章《体力活动不足的病因学理论定位》的评论
收藏 IP: 171.116.162.*| 热度|

11 乔中东 钟定胜 王涛 郑永军 宁利中 檀成龙 杜明斗 钟炳 雒运强 汪运山 崔锦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22 06: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