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mingdou13042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mingdou130420

博文

笔者著作《代谢综合征体力活动不足病因论》中提出的科学新概念介绍之“代谢调节功能反应能力”

已有 858 次阅读 2023-9-29 17:15 |个人分类:我的专著内容摘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作者自按

       科学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它的形成是科学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重大飞跃,是科学认识从经验层次进入理论层次的重要标志。科学概念是一个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在研究体力活动/体力活动不足给予人体的影响时,提出并定义了十多个医学科学新概念。从今天开始陆续将这些新概念介绍给同道的专家、教授们,望不吝赐教,提出宝贵指导意见。今天介绍 “代谢调节功能反应能力”。以下论述来自著作第283-6页原文。

3 抗代谢性疾病的抗病能力概念的提出

当把人体的代谢综合征研究置入添加上运动维度的医学坐标系时,就会发现,与代谢综合征发病相关的代谢调节功能指标大面积地显示出了动力学变化,产生出了大幅度的增量,出现了向优、向善的转化,呈现了一派活力迸发态势,疾病也因此抽身退缩。这不正是医学界有识之士梦寐以求的一种人体抗病能力吗?本文上篇列举的数以百计体力活动改善了人体指标的研究中,不都是发生着这样令人欣喜的变化吗? 回答问题所需的材料充分地涌现出来了,解决问题的思路逐渐清晰了,给出理论成果的时机成熟了。

生命的存在必须要依赖各器官、各组织、各细胞乃至生物大分子功能的发挥。人体的内外两个环境是变动不居的,需要人体各部分发挥各种功能有时甚至需要以很大的程度动用一种或数种功能。这样才能保证生命机体在应激时体内生理生化过程正常有序而不发生紊乱异常。这就需要人体各部分具备足够的功能储备,否则由于功能的反应能力不够大,环境变动使其超限度发挥,就会对机体造成伤害。功能反应能力的大小是由调节功能的储备量决定的。

笔者[9]1985年提出“调节功能反应能力” 的概念,定义是:某单项调节功能在给定的负荷作用下,它的激态水平较之基态水平提高的程度;并且,在较短时间的恢复后,能再次以相同的程度作出反应。同时还定义了作为这个概念基础的另外几个概念: 调节功能基态、调节功能激态,调节功能代偿态、调节功能失代偿态,等。之后一些年里,又做了概念的发展与应用研究[10][11]

在这里,则对此概念的表述方式和内涵做一次的改进。为了使概念有特定而非过宽泛的内涵,在词组前冠以代谢二字加以限定,便成“代谢调节功能反应能力”。相应地,它的定义则可修订完善成:某单项代谢调节功能在给定的负荷作用下,它的激态水平较之基态水平提高的程度;并且,在较短时间的恢复后,能再次以相同的程度作出反应。

以下可从五个方面来分析“代谢调节功能反应能力” 概念的特征,亦即分别对此概念中所包含的五个词语:“代谢”、“调节”、“功能”、“反应”和“能力”的含义给出阐释。

第一,对“代谢”的阐释。“代谢调节功能反应能力”是描述与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相关的调节功能,例如对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节功能。与此不相关和关联较弱的调节功能不在研究之列,例如对免疫的调节功能、对生殖系统的调节功能。尽管它们时刻处于新陈代谢中。

第二,对“调节”的阐释。“代谢调节功能反应能力”的概念认为,人体任一单项的调节活动(发生在不同水平的任一单项调节:如细胞外的神经调节、神经内分泌调节,细胞中从受体启动开始的细胞信号转导和核受体信号转导;发生在不同系统的任一单项调节,如心血管系统的,呼吸系统的、免疫系统的,等)都是人体的抗病能力。在调节与被调节、控制与被控制双方之间,“代谢调节功能反应能力”概念关注和研究的是调控一方,体现着系统下向性作用原理。抗病能力存在于所有调节活动之中,是机体所有调节功能的共有性能。简言之,调节活动,就是抗病。

第三,对“功能”的阐释。“代谢调节功能反应能力”的本质属性是功能,是人体普遍存在的调节性的功能活动,表征着调节功能的质量和性能,是调节功能在内外环境变动下表现优劣的度量。抗病能力不是某特定调节结构或某调节物质实体,如经典的将抗病能力的承载者局限于免疫系统或某免疫大分子的观点。总而言之,调节功能,就是抗病功能,就是抗病能力。

第四,对“反应”的阐释。“代谢调节功能反应能力”的概念把人体代谢调节活动与内外环境因素的作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研究后者作用于人体之后的反作用,研究代谢调节功能在内外环境作用下的动态特征。这样的方法体现了人体内外变化的统一性,也实现了作用与反作用的普遍性和不可分割性。亦即,代谢调节功能的反应,就是代谢调节功能抗病的动态过程、动态表现。

第五,对“能力”的阐释。“代谢调节功能反应能力”的概念给出了人体普适的对代谢调节功能质量和性能进行定量研究的方法,即用给定负荷激发调节功能至最大激发态,以激发态的检测值与基态的检测值之差来表征调节功能的质量与性能,表达为概念中“反应能力”的术语。换言之,概念表征的就是单项代谢调节功能的调节幅度,或称调节增量,或称动态范围。它是代谢调节功能储备的动用,代谢调节功能储备量大,“代谢调节功能反应能力”就大,反之亦然。如果说,物理学上使用数量有限的物理量来描述物质世界的运动,那么“代谢调节功能反应能力”是用来描述人体抗病能力的极具普遍意义的“生物量”。

笔者以大量科学事实的归纳为基础, 依照概念思维的规律, 从中提炼出“代谢调节功能反应能力”的概念, 并赋予它们尽可能严格的定义。这是对认识的一次飞跃, 标志着由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由于概念定义是可操作的, 所以它具有可检验性、可证实或证伪性, 它脱离了思辩性和猜侧性而成为科学。我们可应用这些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 研究它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变化的规律。

“代谢调节功能反应能力”在生物化学本质上应归入植物神经的介质、细胞信息转导的信号分子和受体分子,或称信息转导级联反应通路上的各种大小分子,酶促反应的调节储备,其中又包含酶活性调节的储备量和酶含量调节的储备量等。再向深层追寻是酶基因调控和基因表达的储备量。本专著引证的大部分研究中使用的标志物即属于代谢调节功能的标志物。

Szostak[12]的一篇人体运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机理的综述文章,题目就是:《被忘记的规律体力活动的一面: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自然活力》(The forgotten face of regular physical exercise: a ' natural ' anti-atherogenic activity)。其中“natural anti-atherogenic activity”他描述体力活动带来的抗病能力具有“自然 的、“活力”的属性,与笔者对抗病能力的认识有殊途同归之妙。

祝世讷[13]指出:“人的生命功能比解剖形态更基本,人体除了解剖形态还有多种结构形态,各种结构都是‘过程流’。疾病的本质,首先是功能性的。”“病理学需要一场转变,把认识的重点从器质性病变转移到功能性病变,把认识的视野推进到解剖形态之前,建立和发展功能病理学。”以代谢调节功能的质量与性能为核心展开研究,可能成为进入人体功能学、功能病理学的一个突破口。

参考文献

9.  DU Mingdou. Establishing the shortage of physical exercises as a cause of diseases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practice of modern medicine.    inW.Karwowski. Trends in Ergonomics/Human Factors Ⅲ Amsterdam: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 ,1986: 1149-1155.

10. 杜明斗.调节功能环节反应能力学说与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6):8-10.

11. 杜明斗.人体功能问题,医学功能方法与功能病理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 23(3):162-165.

12. Szostak J, Laurant P. The forgotten face of regular physical exercise: a 'natural' anti-atherogenic activity. Clin Sci (Lond). 2011, 121(3):91-106.

        13. 祝世讷. 深化的研究, 发展功能病理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 21 (2) : 88.

【附言】

专著《代谢综合征体力活动不足病因论》2015年1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46万字。专著在百度百科中有较详细的介绍。医学院校图书馆大多有藏书。本人尚有少量存书,需要者请与本人的手机与微信联系,号码均为 132 8361 4502。电子邮箱:dumingdou130420@sina.cn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3910-1404233.html

上一篇:我的医学著作《代谢综合征体力活动不足病因论》摘录之五
下一篇:笔者著作中提出的科学新概念介绍之“功能性危险因素”与 “实体性危险因素”——解读专著《代谢综合征体力活动不足病因论》
收藏 IP: 118.81.136.*| 热度|

2 乔中东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8: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