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mingdou13042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mingdou130420

博文

我的医学著作《代谢综合征体力活动不 足病因论》摘录—2

已有 843 次阅读 2023-7-8 08:1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以下内容摘录自:第十七章 体力活动不足病因及其发病机制融入医学的哲学、人文社会医学意义;第一节 体力活动不足病因及其发病机制与现代医学的新思维; 四、体力活动不足病因及其发病机制改成一成不变的人体观)

    一俟将体力活动及其影响引入到代谢综合征研究中来,人体便展现了质的变化,运动变化的人体观就开始萌芽。

恩格斯[8]指出:交互作用是我们从现代自然科学的观点考察整个运动着的物质时首先遇到的东西。……交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

在人体中,依据第14章中论述,人体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和副交感神经-胰岛素系统双方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体力活动条件下人体质的提升的终极原因。运动使前者得以强盛,前者又拉动后者也得以兴旺;后者变得兴旺,就能为更高水平的前者奠定物质基础,以便为再次提升做好准备。二者间的相互作用使人体生命质量上升到更高水平,获得更大的稳态和抗扰动能力。

    经典生理学或时间生物医学只是把白昼之间上述人体功能、代谢两个方面的此消彼长看作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这显然具有循环论的特征,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人体观。而这里揭示出的,却是两个方面螺旋式的上升,并进入到高一级的程度。此种认识,在一成不变的人体观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演进成一种发展、变化的人体观,医学将从此理念出发反思以往循环论基础之上的治疗思想和方法的合理性,并产生新理念,新方略。所有这一切医学新思想的产生,皆源于人体运动在医学中的引入。

    人体的这种可随时应环境变化而激发出的功能的能力,用一个简洁而优美的词汇来表达,就是活力。

    从社会领域到生物学领域,广泛地使用活力这个字眼,如企业活力、城市活力”“社会活力”“人体活力 活力在词典中解释为旺盛的生命力。

    就在生命科学中,有一个与活力非常相似的正规术语在大行其道,此词即活性。而活性定义是:从溶液离子的活动度和酶的活性开始,上至高级生命系统和生理机构的功能活动都适用的一种极其概括的非专门术语。活性是指具有生命力能够顽强活跃下去的一种活动性质。活性一词辅佐着活力一词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体育运动员是最容易与活力相联系的两个词汇。通常在人们看来,速度、高度、力度的展示,便是活力的体现。而专业地看,当揭示出人体运动条件下,体能增加,迷走神经张力上升,酶蛋白与活性增加,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众多环节活性物质与活性增高,异化作用与同化作用过程普遍加强,抗代谢性疾病的能力增强,这种被运动锻炼激发出的多层面人体生命活动的增量,亦即“代谢调节功能反应能力”,不就是生命活力的最一般表现吗?这难道不是人体生命力在运动的挑战下活力的一般结果吗?而用词语活力迸发来表达人体的变化与状态是最恰当不过了。自然地,活力一词从自然语言上升为人工语言也就水到渠成了。只不过,人体做运动时表现出的活力是外显的,它对应于新陈代谢的异化过程;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力是内隐的,它对应于新陈代谢的异化过程。

    活力,可以形象明了且不失学术水准地表述人体的生命力的特征,尤其当生命力与体力活动关联起来时。这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可测定、可度量的活力。在医学研究中引入了体力运动向度之后,活力 二字便可成为描述体力运动效应的最美妙表达。吴家睿[9]曾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活力论的确又回到了生命科学研究中。因为人们已经意识到,生命现象的复杂性不是经典实验生物学理论能够完全解释的。但是,今天的活力论有了新的内涵:生命是可以被了解的,尽管这种了解需要全新的理论和全新的视角。  是否体力活动对代谢综合征保护作用的揭示,与吴家睿所言后基因组时代活力论的复活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否在代谢综合征研究阵地上活力论可以获得新的含义和价值?

     附言专著《代谢综合征体力活动不足病因论》20151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46万字,383页。专著在百度百科中有较详细的介绍。本人尚有少量存书。如果您对本人的著作有兴趣,并有意得到一本,这体现了您对本人研究的珍贵支持。为表感谢,我用远低于本书价格的办法给你。本书原价60元,现包邮只要50元。需要者请与本人的手机与微信联系,号码均为 132 8361 4502电子邮箱:dumingdou130420@sina.cn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3910-1394530.html

上一篇:我的医学著作《代谢综合征体力活动不足病因论》摘录:第十章摘要与引言
下一篇:我的医学著作《代谢综合征体力活动不足病因论》摘录之三
收藏 IP: 171.117.177.*| 热度|

3 许培扬 郑永军 农绍庄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