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参考文献:Li, H. Hysteresis of habitus: Social origin 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among Chinese PhD students. High Educ 90, 283–300 (2025). https://doi.org/10.1007/s10734-024-01320-z
本文基于“职业理论”(Careership Theory),通过对中国内地、香港和澳门顶尖高校的94位博士生的深度访谈,探讨了社会出身如何影响博士生的职业视野(horizons for action)与职业选择,揭示了社会阶层如何通过“惯习”(habitus)及其“滞后效应”(hysteresis)在博士教育阶段持续发挥作用,导致就业结果的不平等。
随着博士教育扩张和学术劳动力市场饱和,博士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引发关注。尽管已有研究探讨了博士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如工作偏好、博士经历、劳动力市场条件等,但较少从社会阶层视角分析博士生就业结果的不平等。已有文献表明,社会出身影响博士生的入学机会、学术表现、学习体验及职业结果,但其背后的机制仍不清晰。本文旨在揭示社会出身如何通过影响博士生的职业视野,进而塑造其职业路径选择,特别是在中国这一强调“ meritocracy”(唯才是举)的教育体制下,社会阶层如何持续影响个体发展。
Hodkinson和Sparkes提出的“职业理论”(Careership Theory),强调职业选择不仅是个体理性决策的结果,更受到社会结构和个体惯习的深刻影响。该理论提出“行动视野”(horizons for action)的概念,即个体在职业选择中所感知到的可行选项范围,这一视野受到机会结构与个体惯习的共同塑造。惯习(habitus)是布迪厄社会理论的核心概念,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行为倾向、价值观和认知方式。惯习具有“滞后性”(hysteresis),即即使个体所处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其原有的惯习仍可能持续影响其行为和判断。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和澳门10所顶尖高校的94位博士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其中包括72位在读博士生和22位已毕业博士。研究覆盖多个学科领域,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为确保样本的阶层多样性,作者通过父母职业、教育背景、收入水平和自我认同等多维度将受访者划分为“中产阶层”和“工人阶层”两类,最终样本中约63%为工人阶层出身。
研究发现,工人阶层博士生的职业视野明显窄于中产阶层,其职业选择受限于三项核心标准:薪资体面、专业对口、工作环境少“关系”(guanxi)导向。这些标准源于其惯习及其滞后效应,具体表现如下:
1. 薪资优先:追求“体面收入”
78%的工人阶层受访者将薪资列为职业选择的前三考量,而中产阶层仅为43%。工人阶层博士生普遍将博士教育视为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投资,肩负着赡养父母、改善生活的责任,因此更倾向于选择收入较高的职位,甚至愿意牺牲工作与生活平衡。而中产阶层受访者则更重视工作的自由度与生活质量,且由于家庭经济支持较强,对薪资的容忍度更高。
2. 专业对口:强调“学有所用”
68%的工人阶层受访者强调职业必须与博士专业高度契合,而中产阶层仅为37%。工人阶层学生将专业知识视为自身最核心的资本,认为“学以致用”是对自身努力的正当回报,也是对国家和家庭的责任。这种观念源于其在教育体系中因成绩优异而获得奖励的经历,强化了“教育=回报”的信念。而中产阶层则更灵活地将博士学位视为多种资本之一,不执着于专业是否对口。
3. 拒绝“关系”文化:向往公平环境
41%的工人阶层受访者表示希望避开“关系”导向的职业环境,而中产阶层仅为14%。工人阶层学生普遍缺乏社会资本,对“关系”文化持排斥态度,认为其违背“唯才是举”的价值观。相反,中产阶层更熟悉并愿意利用“关系”资源获取职业机会,甚至将其视为一种能力。
学术职业:工人阶层的“避风港”。在上述三项标准的限制下,63%的工人阶层博士生将高校学术职位视为唯一职业目标,而中产阶层仅为31%。他们将学术界视为一个相对公平、专业对口、收入尚可的领域,是实现阶层跃迁的可行路径。尽管他们也意识到学术职位竞争激烈、收入不如企业,但认为其更符合自身价值观和条件。相比之下,中产阶层博士生更倾向于选择多样化的职业路径,包括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等。
工人阶层博士生的职业视野受限并非源于能力不足,而是其惯习在教育体系与社会结构互动中形成的“滞后效应”所致。尽管他们在学术上取得优异成绩,但其价值观、职业期待与社会认知仍深受早期生活经验影响。这种“惯性的滞差”使他们在面对复杂劳动力市场时,缺乏灵活性与适应性,反而更容易陷入学术职业的“高期望—低回报”困境。
博士教育阶段并未显著改变工人阶层学生的惯习,原因在于博士学习过程相对孤立,缺乏多元社会互动与实践机会,难以为其提供重塑价值观与职业认知的环境。因此,高等教育并不能自动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平等,甚至可能因过度强调“唯才是举”而掩盖了结构性不平等。
我的微信公众号:科研中的心理与行为,欢迎大家关注,莅临指导。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邝宏达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3728-150718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