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宏达
培养创造力:博士生和导师如何努力? 精选
2025-9-10 10:56
阅读:1068
参考文献:Bargar, R. R., & Duncan, J. K. (1990). Creative endeavor in PhD. research: Principles, contexts and conceptions.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24(1), 59–71. 

https://doi.org/10.1002/j.2162-6057.1990.tb00528.x

文章聚焦于博士阶段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造性研究能力,提出五个核心原则,并从三种情境视角(个体心理、理论方法论、制度环境)深入探讨每一原则在博士论文指导中的实际应用与意义。作者批判了“博士生尚不具备创造力”的传统观点,主张创造力可在博士阶段通过科学指导与制度支持得以培育,并进一步呼吁对“创造力”概念进行重构,以适应学术研究的复杂性与动态性。

以下是概要:

大多数博士生具备从事创造性研究的潜力,博士阶段不仅是技能训练期,也应成为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期。反对将创造力视为少数天才的专属特质,我们主张通过系统的指导原则与环境设计,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本文旨在为博士生及其导师提供一套可操作的指导框架,以在课题研究中有效融入创造性努力。

适用于博士研究创造力培养的核心原则(5个)及其情境化解读(3种视角)

原则一:增进学生对创造性研究过程的理解

个体心理视角:创造性研究涉及意识与潜意识、直觉与分析、自信与怀疑等复杂心理动态。学生常对这些过程缺乏认知,导师应通过榜样示范、推荐文献、咨询辅导及组织经验分享,帮助学生觉察并接纳自身创造过程中的心理波动。

理论方法论视角:创造性突破常源于洞察(insight),而洞察往往超越意识控制,借助梦境、隐喻、图像等形式浮现。导师需引导学生理解洞察的本质,鼓励其耐心面对认知混乱,信任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互动。

制度视角:大学文化常偏重逻辑理性,压抑直觉与探索。导师应帮助学生识别制度偏见,鼓励其选修支持性课程,接触具有创造力的教师,平衡理性与直觉路径。

原则二:建立支持性师生关系,促进创造性沟通

个体心理视角:论文阶段师生关系是学生最重要的支持源。创造过程伴随焦虑、兴奋、抑郁等情绪波动,导师需具备同理心,建立信任,使学生敢于表达真实困惑与想法。

理论方法论视角:理论争议与方法选择易引发认知冲突,导师需以开放态度容纳不同观点,协助学生在认知与情感间整合,提升创造力聚焦。

制度视角:大学环境强调同行评价与规范,原创思想易受压制。导师应为学生抵御制度性压力,支持其“异端”思想,帮助其理解并应对规范背后的权力结构。

原则三:协助学生识别与其才能与发展目标契合的研究问题

个体心理视角:创造力需深度个人投入。导师应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是否对其有意义、是否能发挥其独特能力、是否促进其职业发展,激发内在动机。

理论方法论视角:学生具备独特的理论倾向与方法技能,导师需帮助其识别自身优势与短板,结合学术目标设计研究问题,使研究成为个人才能的延伸。

制度视角:大学拥有丰富资源(师资、设备、学术网络),学生常不了解如何利用。导师应协助其识别并获取匹配资源,争取制度支持,降低研究门槛。

原则四:在研究各阶段优化学生的自主性与责任感

个体心理视角:创造性个体倾向于探索未知,需自由生成并检验思想。导师应鼓励学生在自主与自律间建立张力,既支持其独立探索,又引导其承担对成果的理论与方法责任。

理论方法论视角:科学创新要求突破常规,同时接受学科标准的检验。导师需帮助学生理解学术自由与责任的辩证关系,鼓励其挑战权威,同时确保研究具有理论可辩护性与方法严谨性。

制度视角:制度常将权威赋予“大师”或既有范式,学生易被动接受。导师应支持学生原创思想,协助其在制度要求与学术创新间取得平衡,必要时为学生抵御制度性打压。

原则五:制定可协商的质性进展期待,聚焦创造潜能

个体心理视角:创造过程不可强迫,但需自律与专注。导师应与学生共同制定合理期望,接受进展的非线性特征,避免因焦虑而抑制创造。

理论方法论视角:学生经验有限,难以判断合理进度。导师可凭经验协助其设定阶段性目标,调节节奏,维持理论深度与方法严谨性。

制度视角:大学设有论文委员会、答辩制度、时间限制等外部压力。导师应帮助学生梳理优先级,平衡论文与生活责任,防止制度性期待压垮创造空间。

呼吁重构“创造力”的概念:传统创造力定义存在三大缺陷:忽视个体与环境的动态整合;割裂过程与产品的协同演化;未能区分通用心理机制与领域特异性才能。基于对达尔文等案例的研究,他们提出创造力应被视为一种“转化过程”:个体从自我与环境中有选择地提取资源,通过意识与潜意识的交互,生成洞察,进而重塑外部媒介与内部状态。此过程具有情境性、发展性与不可预测性,强调“适宜性”而非“原创性”作为核心标准。因此,创造力的识别需采用纵向视角,结合心理、制度与认知维度,避免以短期成果或外部评价为唯一依据。

博士研究不仅是学术训练,更是创造力培育的关键场域。通过系统实施五项原则,导师可在个体心理支持、理论方法指导与制度环境协调三方面发挥作用,帮助学生在复杂学术生态中实现创造性成长。同时,研究共同体应更新对创造力的理解,从“天才观”转向“发展观”,从“产品中心”转向“过程—情境—个体”整合观。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1.pn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邝宏达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3728-150128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