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宏达
坚持学术兴趣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要不断回望初心! 精选
2025-8-29 20:12
阅读:1277

从5月到8月,3个月了,这个课题上的坚持,只保留在“科研中的心理与行为”公众号上面发点文献阅读的摘译,大块的时间,被离职之事耽搁。要在这么重大的事情中,调整好心态,去坚持学术工作,我还做不到。这也算是锻炼吧。

包括紧接着的课题不能转到新单位的遭遇。

我的心态,情绪也受到影响,身体生病了。

这让我想到被打压博士生的遭遇,估计就跟我现在一样。

产生“破罐子破摔,把课题丢掉,放弃,不做了”的想法。

伴随的抑郁的心情。

“博士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机制与干预研究”,因为主持人抑郁了,所以这个课题无法结题。用这种讽刺的结果,去面对不公正。好像是挺讽刺的。

可是,初心呢?你说的要坚持博士生心理服务的初心呢?

你现在碰到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跟别人的遭遇比一比,这又算得了什么。

也许这就是胜任力训练,你只有经过这个锻炼,才能这个工作,这个课题。

还是回望初心吧。

初心:

讨论研究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活。首先,谈这个问题容易遭到抵制,不受待见。至少我跟周围的导师讨论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时,我的感觉是如履薄冰。此外,相对于其他群体,研究生是流水的兵,穷光蛋一个,做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根本不可能有额外的收入,只能获取所在单位的一些薪酬和补贴。假如接一些青少年咨询或者婚姻家庭心理咨询,付费意愿高,时薪高,也不缺来访。但我觉得做这些就走到发财道路上去了,有悖初衷(自从选择读研后,自己就认为自己不可能发财了)。我还是对科研这个群体情有独钟。

得找一个理由,说服自己,为这个选择赋予意义。我打了一个比方:

在科学战场上,谁是最可爱的人?

我的答案就是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

科学研究就像打仗,研究生就是冲在科学战场上的士兵,他们冲在最前面,导师是大小不一的军官。战场上,军官指一个方向,士兵就开始冲锋。士兵很容易受伤,受伤后总是有医疗兵帮他们包扎伤口,他们才能再冲锋。如果没有医疗兵,很难想象,他们每次冲锋都需要抱着视死如归的勇气。很难想象,没有医疗兵,他们还会不会那么勇敢地往前冲锋。冲锋总是有人会受伤,那些选择了某一条路到达胜利顶点的士兵,不过也是循迹而至,前面还有很多为他挡子弹的人。这一点和科研是那么相似,虽然需要智慧、努力和勇气,但也少不了一些运气。然而,科学研究的战场却比真实的战场还要残酷,没有人会为那些Loser感到悲伤,甚至他们因此付出生命,但换来的是他人的不理解或歧视。更不可能像礼遇英雄一样,关心那些在科研战场上受伤的士兵。因此,在科学战场上的士兵——研究生把他们的痛苦藏的很深很深,不敢轻易告诉别人。因为他们觉得说出自己的不幸并不能换来别人的关心,反而会带来歧视。科研战场的人文氛围,还很差。本来这些运气差的士兵,需要受到英雄的礼遇。然而现实却是歧视。这样的科学场会让人寒心,虽然有物质诱惑,但试想谁还会让自己吃这样的苦,受这样的罪呢?科学战场将后继无人矣。欣喜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没有看到这个问题。总是要有人为这些向科学冲锋的士兵做好后勤保障,为他们疗伤。这就是我选择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理由。做好一个科学战场的医疗兵,让他们可以放下包袱,全力以赴,勇敢向科学冲锋!!!!

为一群最可爱的人,做点我力所能及的事,这就是我选择做这个工作的意义所在。当然,选这个工作不能靠头脑发热,也不能只靠热情,不能“靠爱发电”。而是要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去揭示学术型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这种“职业”的特殊性,如学术创新的不确定性、时限性及其对博士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科研训练中博士生成为独立研究人员所涉及的独立与依赖、质疑与成长等矛盾及应对。

这有点像立Flag的味道。但这样公开的表达,有助于信守承诺。也欢迎有志于此的朋友一起同行。

最后用《秦风·无衣》做这篇日记的结尾。

《秦风·无衣》

先秦·佚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邝宏达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3728-149963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