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是一种高级动物、智能动物,会劳动会思考的动物。每一次灾难、瘟疫,都会让人类对它进行深度的思考。其中一个思考的角度,就促进了科学的发展。科学教育也是题中之义。面对疫情,处于后疫情时代的我们是如何进行科学教育的呢?我们从文献和新闻的角度来看看这个问题。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使用“疫情”“科学教育”在“篇关摘”(即篇名、关键词和摘要)中进行搜索,共找到96篇文献,其中学术期刊52篇、学位论文7篇、会议5篇。再对这96篇文献进行人工筛选,排除相关度小的文献后,仅仅剩下17篇文献。这个数字,值得我们反思。
第一,我们的教育不可能对疫情无动于衷,做了很多科学教育的工作。从个人实践来说,我们不会无动于衷。就拿我儿子所在幼儿园来说,我就和他一起就写过不少于3次关于疫情、病毒的作业。再加上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的,我相信也不少于3次。我在大学课堂教学中,也就疫情进行了一些讨论。从学校实践来说,学校除了关于疫情的教育课程。疫情造成的停课不停学、线上线下结合上课、居家隔离等等限制,都时刻提醒着学生疫情关乎于每一个人利益。甚至有学生发出了“硕士就两年,疫情占两年”的感叹。有些国外攻读硕士的学生甚至在国内完成了授课,拿到了毕业文凭。等等。
第二,教育界还没有充分重视疫情带来的科学教育黄金时期。人类面对自然灾害,引起了人们的敬畏感。这种情绪是一种以积极为主的复杂情感体验。而这种身临其境产生的情感体验对于科学教育,是求之不得、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是反观我们的报纸、杂志以及其他新闻报道,还有我们的学术期刊,对于疫情下科学教育主题的报道太少了。多是夹杂于大篇文字中的一两句话。教育者,特别是科学教育者还没有充分重视疫情下的科学教育。
第三,我们对疫情下的科学教育反思不够、学术性不够、理论扎的不够深。俗话说,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这个远,就是理论的深度。通过查找文献分析,疫情下研究的主题有:疫情下的医学生物学生理学研究,揭示其病理生理机制;疫情下的心理学研究,揭示人群、特定人群的应激反应及其对健康的影响;疫情下的社会学研究,灾害社会学相关议题;疫情下的学校、教育反应,包括教育管理、教育方式、学习方式等等。然而,科学教育与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比较,少了许多许多。科学教育者们的反应,是不够快的。直到2020年10月29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与教育研究支撑中心等单位(见文献[7])召开了科学教育论坛,就疫情下的科学教育问题进行探讨。之后,我们看到了一些更有学术性的反思,但是还远远不够。疫情下的科学教育,它的理论深度还可以更深、研究方法还可以更多样化。
以下几个议题可能是未来思考的方向:
第一、疫情下的科学教育内容是什么?与以往科学教育有什么不同?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生对疫情的认知特点,如何设计教育内容?
第二、疫情会产生科学教育影响吗?期间人们的科学知识、科学认知机制是怎么运作的?疫情能提升科学素养吗?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是怎么做的?应该怎么做?实际做的怎样?不同学科教师有没有差异?
第三、一些零零散散的细化,疫情下的科学教育:个体层面涉及认知、情感、动机、行为;组织层面涉及动员机制、反应机制等等。
以上,是我在想疫情会不会对大学生学术志趣产生影响,由此而展开的思考。
科学教育,我是业余的,以上只是反思,有不妥之处敬请大佬们多多包涵。我是杞人忧天。
知网中高度相关文献:
[1]宋永娇,刘瑞,彭林芸.新冠疫情与科学教育——国外与新冠疫情相关的科学教育研究述评[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2,43(07):100-108.DOI:10.13884/j.1003-3807hxjy.2022010060.
[2]王文元.基于疫情防控的生命科学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38(01):51-54.
[3]严晓梅,翟俊卿.后疫情时代走向科学、环境与健康相融合的科学教育——与国际著名科学与环境教育专家Justin Dillon教授的对话[J].比较教育学报,2021(05):3-12.
[4]王素,袁野,李佳.后新冠肺炎疫情时代的科学教育[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07):765-770.
[5]宋洁.大数据背景下科学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37(02):19-23.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21.02.004.
[6]申国昌,白静倩.中国近现代疫情防控教育的回顾与省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23(01):20-26.DOI:10.13763/j.cnki.jhebnu.ese.2021.01.005.
[7]赵璐,刘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科学教育——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五届科学教育论坛在上海召开[J].科学与社会,2020,10(04):130-133.DOI:10.19524/j.cnki.10-1009/g3.2020.04.130.
[8]肖龙海,叶德伟.教科书上的传染病——中美英科学防疫教育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学报,2020(06):31-45.
[9]布兰福德 R D,索恩 K S,苏卫锋,乐永康.后疫情时代的科学与教育[J].物理与工程,2020,30(05):113-116.
[10]章达.面对疫情,如何重构教育[J].江西教育,2020(16):40-41.
[11]熊丙奇.疫情防控与教育生态建设[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0,9(02):92-95.
[12]王海燕.科学思考疫情对教育发展的冲击[J].教育家,2020(16):29.
[13]王维民,文历阳.致敬医学精神 做好顶层设计 服务全民健康[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0(04):241-242-243-244-245-246-247.
[14]刘亚琼.重大疫情应对中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经验与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20(03):18-22.
[15]高潇怡.重审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导向[J].教育家,2020(11):14-15.
[16]谷珵.疫情之下,亟须补上科学教育这一课[J].教育家,2020(11):8-9.
[17]本刊编辑部.用科学教育擦亮思考的双眼[J].教育家,2020(11):7.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3: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