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16日 19:38 安徽
《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卷二十六:庐江县“盖因旧郡而名。”
庐江,古水名。秦始皇统一中原,推行郡县制,以境内有庐江水为名置庐江郡。时庐江郡位处长江以南(今江西全境和皖南部分地区)。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撤销江南庐江郡,在江北组建新庐江郡,置舒县(治今庐江县柯坦镇城池村),兼庐江郡治。东汉(25—220),沿西汉旧制。
以上有关庐江郡和舒县的历史沿革,已得到古、今历史地理学家们的一致共识。但是,庐江县“盖因旧郡而名”,其庐江郡治舒县何时更名为庐江县?庐江县建置究竟始于何年? 在出版于上世纪90年代的文献中存有两种不同的记载:
一说始建于“隋大业三年(607年)” (《庐江县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一说始建于“梁天监末年(519年)。”(《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
虽说这二者之间在年限上只相差不到90年,但二者所记述的却分别为两个不同的历史朝代,这可就涉及到史学研究的“代限”问题了。
那么,庐江县建置究竟是始于隋朝初年,还是始于南朝·梁天监末年呢?
一、
舒县,源于古舒国。春秋以前,对大别山以东的江淮地区氏族方国统称为舒。后为楚邑。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因邑建县,名舒,隶属庐江郡,兼郡治。西汉末,王莽篡位,改舒县为昆乡。(今庐江县境内的矾山,古名昆山。《宋史·地理志》载:“庐江县有昆山矾场。” )东汉建武元年(25)废昆乡,复置舒县,仍兼庐江郡治。其中,建安四年(199)曾移郡治皖县。建安十九年(214),庐江郡仍治舒县。
此后,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战乱频繁,朝代更替,疆土区域变异,庐江郡时废时置,舒县亦时并时析。特别东晋亡,替而代之的是一些短暂的小朝廷,史称南北朝(420—589)。这些小朝廷动荡不安和奢侈腐败,地方行政管理混乱不堪,分州裂郡,虚增、滥设各级行政区划达到历史上最膨胀的程度。还有州、郡、县多处同名,郡、县侨置更是杂乱无章。
南朝·宋泰始二年(466)九月,庐江郡改属西豫州(治睢阳),今县境改设灊县(治今庐城镇南郊1公里)。宋泰始七年(471),庐江郡改属南豫州(治历阳)。萧齐仍之,梁初亦仍之。
这里需要交代的是,安徽境内,故灊县位于今霍山县(上元街村),东晋孝武年间(373~396)为庐江郡治。南朝·宋,撤龙舒县并入舒县,改治今舒城县城关镇。因庐江郡治于灊县交通不便,一度迁址舒县。后又因舒城不便隐蔽,便将灊县迁往今庐江县境设置,兼庐江郡治。《路史》(南宋·罗泌著):“庐江南二里有灊城,即灊所迁居,今庐江之灊也。”
梁武帝天监年末(519),改灊县为庐江县(仍治今庐城镇南郊1公里)。增置湘州,领庐江郡(均治庐江县),增析南、北始新县。郡、县同名,庐江县名始此。
太清二年(548)八月,侯景反寿阳南下,今县境于三年(549)入东魏,仍为庐江郡,改庐江县为灊县,改属合州(治汝阴,今合肥市)。武定八年(550)五月,今县境属北齐,初仍旧制,设灊县、南始新县、北始新县,属合州(治汝阴,今合肥市)庐江郡(治灊县)。天保三年(552),废湘州。陈太建五年(573)五月,伐北齐。复改灊县为庐江县。时庐江郡仅领庐江一个县,属合州(治汝阴)。太建十年(578)十二月乙亥,入北周,仍设庐江县。
在整个南北朝时期,舒县、灊县、庐江县,变更无常。直至大定元年(581)二月,隋代北周,于隋开皇三年(583),废庐江郡,以州统县,州名以境内原有庐江郡、庐江县的首字为名,改合州名庐州,复汝阴为合肥县(兼州治)。为保存旧名,正式改旧郡治舒县(灊县)为庐江县。至此,历史上安徽境内的“舒县”、“灊县” 消失,庐江县定名不变。
二
综上所述:庐江建县于西汉,庐江县建置始于梁,定型于隋。
但是,建国后编纂的第一部新《庐江县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以下简称“新《庐江县志》”),彻底否认这一考据。该志书在其 “大事记” 中(P.1)记述:“隋开皇初(开皇元年为581年),罢庐江郡置庐州,迁庐州治于合肥,改庐江郡治舒为庐江县”:在第一章“沿革”(P.52)记述:“隋开皇三年(583年)起,以州统县,废庐江郡改合州为庐州,大业三年(607)复改庐州为庐江郡,州、郡治移建于合肥,为存旧名,改旧治为庐江县。” 尽管在同一部志书出现两种不同的记述,但编纂者坚称新《庐江县志》是在详考清志及诸多典籍的基础上,才作出“建庐江县始于隋”的结论:
其一、庐江县地方志办公室现存清·顺治十三年(1656)《庐江县志》载:“隋炀帝大业间,移治于合肥,乃并省潜与龙舒二县地,置今县。”
清·嘉庆八年(1803)《庐江县志》载:“梁为庐江郡,治改舒名潜,魏因之。按,《梁书》无地理志,《魏书·地形志》云合州统八郡,萧衍置,魏因之。庐江郡在其内,领县三,首潜。注云有冶父山,故知梁改舒为灊也。《明一统志》云梁始置庐江县。今按《梁书》无地理志。隋志于庐江县注云:‘齐置庐江郡,梁置湘州,后齐州废,开皇初郡废’。据此则梁于此置湘州,而庐江郡如故,未尝别立庐江县也。今考梁书纪传,不见于庐江置镇之事,虽隋志云,然恐有舛误。”
清·光绪十一年(1885)《庐江县志》认同并复载嘉庆《庐江县志》原文。
其二、民国诗人陈诗(1864—1943)撰《庐江疆域考》:“隋初,改置庐江县,属庐州(州治合肥)”。(《庐江文献初编》,石印稿.)
其三、《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庐江县:古庐子国,春秋时舒国,汉置舒县,隋改曰庐江。”(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31年版.)
与此同时,经当地的史志专家学者“查阅《宋书·州郡志》、《南齐书·州郡志》、《隋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宋史·地理志》、《明史·地理志》,均无南北朝建‘庐江县’之说”。
唐大中年间(842—860)庐州刺史卢潘撰《庐江四辨》)称:“凡作事必法古,名地者必求于古”。基于此,“学习和研究庐江历史,唯求于古书典籍,才能对庐江的历史作出正确的定论。”“汇古今典籍,庐江县建县时间,或有庐江县名时间,应以前志(新《庐江县志》)所记载为准。” 即:“隋大业三年(607)复改庐州为庐江郡,州、郡治移建于合肥,为存旧名,改旧治为庐江县。”
三
据现存典籍文献记载,庐江县历史上自明·嘉靖三年(1524)至清·光绪十一年(1885),350年间共有9次纂修《庐江县志》纪略。其中,明·嘉靖、隆庆、崇祯和清·同治4部《庐江县志》均已早失,无从查考。今庐江县地方志办公室存有清·顺治、雍正、嘉庆《庐江县志》复印本,清·康熙《庐江县志》日本内阁文库藏本影印本和残本复印本,清·光绪《庐江县志》木刻本。
从现存清朝(第一部)顺治十三年(1656)《庐江县志》所载:“隋炀帝大业间,移治于合肥,乃并省潜与龙舒二县地置今县。” 建国后新《庐江县志》作出“建庐江县始于隋”的结论,应该说,是史出有据的。但是,庐江建县已有2100多年,在清朝以前的古书典籍中有没有关于庐江县建置的记载呢?作为安徽省的权威官修书《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经考据认定“庐江县建置始于梁”,其史实依据何在?!
为此,笔者专题走访了时任《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主编,现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安徽大学徽学中心研究员,安徽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地方志学会理事徐学林老先生。徐老告知:
该志书所载各级行政区划建制的设置、变更、隶属关系依据正史地理志、州郡志、职方志、郡国志、地形志及地理补志为主,并尽量以实录、正史中的纪、传、历代会要、会典及古今学者考证说明正史中的错误等专著为据。对安徽境内县以上各级行政区域的建置、隶属关系、疆域变迁的日期以最高发文机关(含皇帝御前会议、诏书以及民国、建国后的中央政府及专司此职的部、院)发文日期为主,无最高发文机关文件的以次高为准,再次才是转发文件或成立日期。
作为权威的官修书,不能详注所依据的文献,更不能并列引证有关文献中的相关条文。根据徐老的指点,笔者在安徽省图书馆和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查阅了有关“庐江县建置始于梁”的几部正史地理志、郡国志、地理补志:
一、《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六“庐州”条:“梁武帝置庐江县,义宁元年(617),(治)移于石梁东南。景龙二年(708),(治)移于今所” (清·光绪金陵书局刻本,中华书局影印本,2000年版.)
二、《大明一统志》卷十四“庐州府”条:“梁始置庐江县及置湘州,隋属庐州。”( 明·天顺刻本,三秦出版社影印本,1990年版.)
三、《二十五史补编〈补梁疆域志〉》第四册“庐江郡”条:“梁武帝置庐江县。义宁元年(617),(治)移于石梁东南。景龙二年(708),(治)移于今所。” (清·道光15年李兆洛刊本,中华书局影印本,1955年版.)
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热情协助下,笔者同时查阅了当代历史地理学界对上述几部古书典籍的评介:
《太平寰宇记》(钦定四库全书),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二百卷,卷帙浩博,采摭繁富,考据精核,是现存较早较完整的地理总志。
该书记述了宋初十三道范围的全国政区建置,其所载府州县沿革,多上溯周秦汉,迄五代、宋初,尤其是对东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的政区建置,较其他志书详尽,可补史籍之缺。府州下备载领县,县下记录距府州方位里数、管乡及境内山川、湖泽、城邑、陵墓等,内容详瞻,是研究历史人文、自然地理的宝贵资料,被后世地志奉为典范。四库馆臣认为“盖地理之书,记载至是书而始详,体例亦至是大变”。
《大明一统志》(钦定四库全书),明代官修地理总志。始于景泰五年(1454),天顺五年(1461)书成,英宗亲撰序文,赐名《大明一统志》刊行。
该志书沿袭《大元一统志》体例。以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及所属一百四十九府为纲,……凡经书所载,咸在网罗;而子史所传,则举当收录,比较系统而集中地保存了明代政区的有关地理资料。并绘有全国总图和各布政使司分图。该书在弘治、万历时重修,增加了嘉靖、隆庆以后有关建置的内容。
《二十五史补编〈补梁疆域志〉》,该书补“《梁书》无地理志”之缺,为南北建置郡县考重要之典籍。其《补梁疆域志》作者洪齮孙(1804~1859),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龄,江苏阳湖(今常州)人。道光举人,对历史、舆地、骈文颇有研究。撰《补梁疆域志》八卷,另著有《淳则斋骈体文》、《战国地名备考》、《汉魏六朝隋唐地理书目考证》等。
由此可知,“庐江县建置始于梁”,系源于正史地理志、郡国志、地理补志。
至于“清志及诸多典籍”,笔者将其与上述几部古书典籍相互考证,也许是当时资料收集困难,或编纂者的阅历所限,在庐江县的历史沿革方面,缺乏严谨考据,逻辑混乱。特别是晚清诸志书,多为复载前志内容,其史料价值受到一定的影响。诸如:
清·嘉庆八年(1803)《庐江县志》所载“……《明一统志》云梁始置庐江县。今按《梁书》无地理志。隋志于庐江县注云……虽隋志云,然恐有舛误。”
其一,此段文字明确记载“《明一统志》云梁始置庐江县”。 其二,“隋志于庐江县注云”,说明《隋志》已有“庐江县”,只因是“《梁书》无地理志”,编纂者“恐有舛误”而已,然并未彻底否定。
《隋书》,始修于唐武德四年(621年),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共八十五卷,历时三十五年。后世评《隋书》,纂修时离亡隋时间不过20余年,有许多隋朝遗老仍健在于世,可以通过访查直补史事。因而史实较为准确。
《隋书·地理志》卷三十一明载“庐江郡”、“庐江县”条文。如果说清·嘉庆年间,因“《梁书》无地理志”,对隋书所云无法考证,“恐有舛误”,情有可原。但是,到了80余年后的清·光绪十一年(1885)编纂《庐江县志》,仍然全文复载嘉庆《庐江县志》原文,这就不够严谨了。因为,早在清·道光15年(1835),由洪齮孙所撰《补梁疆域志》李兆洛刊本,已经问世,且时达50年之久。其县志编纂者仍人云亦云“《梁书》无地理志”。到了清光绪17年(1891),《补梁疆域志》广雅书局刻本正式刊印于世。而广雅书局是清代五大官书局之一,清光绪年间刻版印刷的《广雅丛书》(原书558册、44000多页,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各部典籍)最为著名、影响极大。到了民国年间,乃至当代从事地方志工作者,仍云“《梁书》无地理志”,“梁置庐江县,无凭。”实在是对历史太不负责任了!
关于《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所记“庐江县:古庐子国,春秋时舒国,汉置舒县,隋改曰庐江。” 其第一要点“庐江县:古庐子国” 就史实错误!
早在一千多年前,唐·庐州刺史卢潘撰《庐江四辨》就曾指出:“……应劭曰:‘庐江,古庐子国也。’考寻载籍,古无庐国之名,是劭以庐江为庐戎之地也。按《左氏传》:‘庐戎亦曰庐,在宜城西山中。’劭误以中庐之‘庐’为庐江之‘庐’,后人因迷而不误。”(清·光绪《庐江县志》,1886年刊刻本)。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魏嵩山在《<山海经>庐江考》一文中详细记述:“至于庐子国,其地本在今湖北襄樊市西南,春秋时为楚所灭,遂为邑。”“庐江县,古为群舒之地,与庐子国无涉。”(《地名知识》1984年第6期)。作为“工具书”,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考证历史,其作用与正史地理志相比,只能是“仅供参考”罢了。
历史是严峻的,学术是严谨的。清代著名历史学家、方志学家章学诚(1738~1801)撰《修志十议》,在首肯唐·庐州刺史卢潘“凡作事必法古,名地者必求于古;地而不古,失其地矣”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考据史实“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
“学习和研究庐江历史,唯求于古书典籍,才能对庐江的历史作出正确的定论” 我们十分赞成此观点。相对于《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清朝编纂的《庐江县志》属“古书典籍”;但较之于《隋书·地理志》、《太平寰宇记》、《大明一统志》等,其清朝《庐江县志》则只能是“晚字辈”了。
《隋书·地理志》、《太平寰宇记》,分别早于清朝·顺治(第一部)《庐江县志》近1100年和700年;明朝《庐江县志》早失,但《大明一统志》属郡国志、官修地理总志,亦分别早于清·顺治、光绪2部《庐江县志》近200年和350年。显而易见,考据庐江县建置究竟始于何年?我们是采信明朝以前的正史地理志、郡国志,还是采信清朝的地方县志、及其民国年间的地方资料汇编?答案肯定是前者。
因此,关于庐江建县和庐江县建置的表述,我们应该本着对庐江历史和庐江人民负责的精神,依据《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的考据,规范表述,即:
庐江建县于西汉,庐江县建置始于梁,定型于隋。
(此文发表于《中国地名》2022年第4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勇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1802-148606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