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普通的秋日,一群乡村老师踏上了家访之路。队伍中,许得彪老师走在最前面,他两鬓斑白,皱纹里刻满了岁月的痕迹,脸上总是带着严肃的神情,在学校里,大家都对他敬重有加。而刚从师范院校毕业分配到学校的朱老师,因为出发前整理资料耽误了时间,远远地落在了后面。
看着前方许老师渐行渐远的身影,朱老师下意识地扯着嗓子喊道:“老许,老许等等我!” 这一声呼喊在寂静的乡间小路上格外清晰。许老师停下脚步,缓缓转过身来,原本严肃的面容瞬间变得更加冷峻,他板起面孔,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朱老师,请叫我许得彪同志!”
这突如其来的回应,让朱老师一下子愣住了。他望着许老师严肃的眼神,脸 “唰” 地一下涨得通红,像被火烧了一般。周围的老师们也纷纷投来目光,那目光中带着些许惊讶,又仿佛在提醒他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朱老师恨不得找个地缝钻下去,内心满是懊悔与尴尬,原本轻快的脚步也变得沉重起来。
这件事看似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却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课,也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称呼别人一定要格外注意。称呼,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代号,它蕴含着对对方身份、年龄、性别和地位的尊重与认知。
从年龄角度来看,许老师年纪与朱老师父亲相仿,在传统观念和人际交往的习惯中,直接以 “老许” 称呼,显得过于随意和亲昵,缺乏对长辈应有的尊重。尤其是在工作场合,不同年龄段的人之间,更应该把握好称呼的分寸,体现出对长者的敬重。
就身份而言,许老师和朱老师都是人民教师,是同事关系,但许老师在学校资历深厚,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威望。朱老师用 “老许” 这样的称呼,模糊了彼此在工作中的角色定位,没有体现出对前辈的尊重,破坏了工作场合应有的秩序和规范。
性别在称呼中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在这件事中没有明显体现,但在其他社交场景中,错误的性别称呼可能会给对方带来极大的困扰和不适。正确使用符合性别特征的称呼,是对他人最基本的尊重。
而地位方面,许老师在学校多年来的贡献和积累,使其在学校里具有一定的地位。朱老师的不当称呼,没有体现出对这种地位的认可和尊重,容易引起对方的不满。
在人际交往中,合适的称呼是沟通的良好开端。它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营造和谐的氛围;反之,不当的称呼则可能造成误解、隔阂,甚至伤害彼此的感情。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学会根据对方的身份、年龄、性别和地位,选择恰当的称呼,用尊重和理解架起沟通的桥梁,让每一次交流都充满温暖与善意。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勇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81802-1483716.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