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假期间带领20个各个专业的师范生到一个县中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教育教学实践,这些学生都是大一或者大二的,我的主要责任是一方面负责实践期间学生的安全,一方面实践结束后给学生提交的各种材料打分.......
看过了学生提交的材料之后,我很想问一句:你的反思,真的反思了吗?
有些学生的材料一眼就能看出AI味道很重,都是一些假大空的句子,一些具体的事件都没有;
有些学生具体做的事情上写得还算可以,可是过于溢美地夸奖自己,什么“能够准确地讲所学应用于实践”、“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理论和实践完美地结合”等等......
在这些基础上,怎么可能写出深刻的反思,都是流于表面,什么“要把控好时间”“要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程度”等,如果只是学到这些,感觉实践的意义就降低了。所以我想以我自己的经验聊聊如何反思:
一. 从事情的初衷出发。任何一件事在最初设计的时候初衷肯定都是好的。很多学生抱怨一些事没有意义就不认真做,比如我之前的研究生就说:“这开题报告和中期报告都是走形式,也没人看,随便写写就得了。”我会跟他说:“也许这件事在实施过程中确实是这样的,但是你既然都花时间做了,为什么不让自己的时间有意义呢。比如开题报告,就是让你知道到这个时间点,你需要很清楚你课题的意义了,那么就把你对课题意义的理解自己梳理一下,好好写写,也是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不要走偏了。另外这一部分基本也就是你毕业论文的第一章,现在好好整理一下,后面就轻松啦!”我们常说“不忘初心”,可是有时候只是当成口号,却没有在具体事情上认真想想,所以反思第一步就是实践活动的初心是什么?
二. 实践联系理论。这个不是表面形式的说一说,比如对于师范生,参加实践之前都是学过教育学、教学心理学之类的课程的,在面对教学任务或者中学生的时候,应该把具体事情和学过的具体理论联系起来,而不是大而空地说一句“理论和实践结合”,具体什么事情联系了哪条理论?
三. 观摩好的案例。他人即镜子,每个人往往在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别人时更加客观。实践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听课,听指导老师的课、听其他队员的课,从中思考好在哪、不好又在哪,那些是自己要学习的,哪些是自己以后要避免的。结合他人的情况,反思自己。
四. 具体结合自己情况和所学的反复琢磨。现代人都喜欢各种速食,比如朋友圈点赞的一般都是照片,稍微长一点的文章基本很少人看;天天耍各种短视频,但是经典的电影很少人看;就跟别说书了......更懒得思考!很多学生都喜欢去实验室做实验,美其名曰做科研、锻炼动手能力,其实就是不用动脑,现在的实验室都是比较自动化流程,进个样,等一小时出结果那种,期间就是刷视频,做了好几年所谓科研到大四了还不知道在哪查文献,但是基础课程的教材都没看过一遍,只看ppt,更别说参考书目,更别说那些需要深度思考的课程无关书籍......但是反思就是要把各种所学结合起来自己反复琢磨!我前面写过关于练习羽毛球的思考,还以这个羽毛球为例,因为运动似乎比学习更具体更明显。有些人学球,天天练,但是进步就是不明显,有人说坚持就行,但是我觉得方法更重要,我基本就是一周一次,期间我会把教练讲过的自己反复琢磨一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懂了其中的意思,比如教练一直说我切球,但是他也说不出我为啥切球,只是说不对,就让我一直练习,但是好久我都没改过来,我自己琢磨了很久,才发现问题出在我的击球点位置不对,然后很快我就改过来了.......有些人天天练球都没进步就是自己不具体琢磨自己的问题,而是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教练,其实自己的问题只有自己最清楚,别人告诉你不对,你得自己琢磨哪里不对,不思考就没进步......
五. 做自己的旁观者。有些人过于自负,有些人过于自卑,都不愿意客观地看自己!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有不对!都愿意听好话!所以往往客观地看自己是最难的.......这一点感觉不用多说,大家都懂,人贵有自知之明!梁漱溟说过,人的一生要解决三个关系,首先顺序不能错。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关系,然后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内心之间的关系。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贝贝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75255-149647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