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破窗效应”和学术诚信

已有 3222 次阅读 2011-10-26 09:25 |个人分类:栏目:科技纵横捭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windows, 科学家, 大楼

文/李 侠
      当前中国学术界的诚信机制濒临危机,出现了大范围的诚信赤字。
      犯罪学中有一“破窗理论”(Broken windows theory),该理论由美国政策科学家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1931—)与美国犯罪学家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率先提出(“Broken Windows”, 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就如同一幢大楼的某个窗玻璃被打破后,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最后整幢大楼的玻璃都会被打破,它反映的是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引导作用。该理论后经完善与细化,以“修补破窗”为题发表,其中心观点是:执法者应尽早识别及紧密留意和控制高危人群,另外须保护守法的青少年,同时要促进居民参与维持公众治安及协调社区内不同的团体处理治安问题。基于上面的简单理论介绍,我们姑且把这种理论用于中国学术界失范现象的分析,中国学术界也正在经历破窗效应。
      可以把中国学术界失范现象定位为制度性诚信赤字。首先,中国学术界出现的乱象已非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是一种制度性后果。其次,对于当下中国学术界的诚信存量的目前判断是:我们的诚信总量已经处于赤字阶段,这与财政赤字概念很类似,但它比财政赤字的危害更大,而且也更难治愈。构成制度的要素有3个,分别是: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与文化-认知要素,这三大要素对于个体行为的约束力量按上述三者的排列顺序由强变弱。换言之,制度所具有的强大规制性力量,对个体行为起到强制性的规训作用,由此形成了群体之间的规范性行为以及与制度相关的文化-认知模式。一项制度失灵,首先是从制度的规制性力量的毁坏开始的,那么,它将不再对组织内的个体形成有效的威慑与引导作用,由制度衍生的其他要素也随之开始衰落,最后制度整体失灵。目前中国科技界出现的问题就是制度的规制性力量开始失去作用,如果不及时处理,那么构成制度的其他要素也会像多米诺骨牌那样依次倒掉,逐渐不再发挥作用。基于这种理论分析,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科技界,这几年出现的重大学术不端事件,当事人都是科技界的精英,他们一次次挑战制度的规制性要素,就如同一幢大楼的几块玻璃被胆大妄为者率先打破,然而这些打破窗玻璃的人由于自身的位高权重,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惩处,巨大的现实收益与微不足道的潜在惩罚成本,结果导致仿效者逐渐增多,结果破窗现象开始蔓延。这就是中国科技界出现大范围失范现象的内在机制与成因。
      我们还需要对科技界的诚信总量进行一些简单分析。对于一个共同体而言,科研诚信总量是一个历史性的诚信累积之和,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它是一个集体性的宏观总量,是由不同历史时期的共同体成员的诚信量累积形成的。一个群体所具有的荣誉是历史累积形成的,它需要不同时代的人都为之添砖加瓦,否则,如果只消费历史遗产,那么历史遗留下来的声誉总量很快就会被挥霍一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历史遗产一旦形成,就不再是单纯的私人财产,而是公共财产,每个人都有权去分享它的荣耀,也有责任去维护与捍卫它的声誉。捍卫科研诚信不仅仅共同体成员的权力,也是神圣的责任。制度的作用,也在于保护这种历史财产不被某些人挪作他用,从而造成共同体整体利益的损失。科技界之所以能够有序运行得益于历史积攒下的诚信总量。如果制度不能有效地保护诚信机制,历史积攒下的诚信总量就会沦落为公地悲剧的命运,每个人都得益于它带来的好处,而不愿去为它的积累做贡献,学术界是以拥有学术资本的多少作为分层依据的,科技界积攒学术资本的途径就是通过艰苦的工作与激烈的竞争来获得整个社会的承认。这个过程是很漫长也很艰苦的,个别违规者为了在竞争中快速胜出,通过采取学术不端行为,以此达到快速积攒学术资本的目的,从而实现赢者通吃的局面,但学术资本的有效性是以诚信机制做背书的。如果违规者得不到及时处理,那些诚实工作的人就处于利益受损的不公平竞争状态。我国科技界诚信赤字的破窗效应之所以愈演愈烈,根本原因就在于有效的监督与惩处机制几乎完全处于失灵状态,诚实工作得不到有效保护。
      中国不缺各类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机构,如各个层次的学术道德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科研诚信办公室等,所缺的是这些机构履行职责的工作状态。这些机构为何整体处于不作为的失灵状态?这是很有意思的问题。其实,这与中国的特殊政治架构有关。比如,中国大学与研究机构的主要领导都是上级任命的,他们与上级机构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机构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资源分配的权力垄断模式,造成利益切割不干净,导致学术界的监督机构几乎形同虚设,这才是当下中国学术界破窗效应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
      世界上科研诚信做得比较好的国家有一个具有共性的经验,即学术不端事件一旦被发现,就相当于自杀。违规者的违规成本将远远大于违规收益。中国科技界当下最荒谬的地方在于违规者的收益远远大于违规成本,这种境况如何能遏制科技界的破窗效应呢?还有多少诚信库存经得起如此挥霍?
      (节选自科学网博客2011年10月1日博文)(责任编辑   王芷)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6909-501128.html

上一篇:倾听科学与诗的对话
下一篇:2011-28·读者之声·
收藏 IP: 210.14.120.*| 热度|

1 蔣勁松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2: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