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我们的思维模式正在被重塑?

已有 3694 次阅读 2011-8-5 09:57 |个人分类:栏目:书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文/尹传红
      “互联网让我们变得浅薄”;“我变成了机器人:失去了以前的大脑”;“网民的大脑:被重塑着、被折磨着”;“记忆哪里去了:做互联网的奴隶还是看客”;“面对互联网:我们已经丧失了人性”……
      这些惊人的话语,出自《哈佛商业评论》原执行主编尼古拉斯·卡尔推出的一部著作——《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它很快就引发了热烈反响,其中心议题是:互联网是否改变了我们的思维?而作者在本书中实际上提出了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过程中,同时也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吗?
      一如作者在2008年推出的一部跨越历史、经济和技术领域的著作《IT不再重要》,《浅薄》亦是以横贯古今的气势,由技术历史这一切面展开,论述了从字母、书写、印刷术,到钟表、地图这些“大脑的工具”,自诞生以来如何一直在塑造着我们的大脑。
      例如,一旦钟表把时间重新定义为一连串为期相同的单位,我们的头脑就开始重视工作中的条理和分工了。因此,“机械钟改变了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而且也像地图一样,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就后者来说,人的智能从在空间的经验转变为对空间的抽象,这个过程就是一场思维模式的革命。
      现在,文化的主流正在毅然决然地迅速改道,互联网已经成了我们存储、处理并分享包括文本在内的各种信息的首选媒体,由这种新型技术工具所引发的电子革命正在逼近高潮。书写、印刷和计算机,都可视为对文字的技术化,而文字一旦实现了技术化,就不可能去技术化。“可是,我们已经明白,屏幕的世界截然不同于书本的世界。一种新的智能伦理正在形成。我们大脑当中的神经回路再次面临着重新排序。”
作者认为,所有的信息技术都会带来一种智能伦理。印刷图书让我们进入聚精会神的状态,从而促进深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相比之下,融多种不同类型信息于一屏的互联网多媒体技术,鼓励我们蜻蜓点水般地从多种信息来源中广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内容的碎片化,也进一步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让一本书现身网络,而且能在网上检索,这同时也是对它的肢解。文本的内容凝聚力和论证、叙述的线性全都被抹掉了。”
      的确,较之历史上所有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技术,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让人分神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几段文字,一段音频或视频,一套导航工具,各种商业广告,一些小型应用软件,或者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玩意,全都可以包含在一个网页中,在它们各自的窗口内运行。互联网既向我们呈现了信息盛宴,也把我们带回了彻头彻尾的精力分散的天然状态,这确是今天许多人都感同身受的一个事实。
      作者感到忧虑的是,互联网在改变阅读方式的同时,也使我们的大脑悄悄发生变化,或者说,正在重塑我们“浅薄”的思维模式。他引证大量的神经生理学文献及各种权威科学实验证明:人的大脑是可塑的,这种可塑可由技术工具来完成。跟历史上的其他信息媒体一样,互联网正在把它自己的智能伦理强加到我们的大脑上,正在改变我们思维的平衡。不错,互联网有助于一种特定思维方式的产生:它使我们非常快地评估很多不重要的信息,并经常要同时应付很多干扰和令人分心的事情。这种浏览的、扫描式的同时应付多种事物的思维方式很重要也很有价值。
      但是,随着我们更频繁、更广泛地使用互联网,我们已经开始失去其他的思维方式,特别是那些需要持续的注意力、需要集中精神的思维方式,以及那些需要沉思、反思和内省的思维方式。而这种精神层面的改变在教育、创新、文学、艺术,甚至是在精神健康方面已经产生了很多实际的后果。
      在该书中,卡尔还特别引述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詹姆斯·A.埃文斯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提醒:在以往印刷刊物上的文章纷纷实现数字化并传到互联网上的过程中,学者对发表日期更近的文章的引用频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可用信息范围日益加宽。然而,这却导致了阅读和引用、科学和学问的日趋狭窄。为什么呢?
      按照埃文斯的分析,像搜索引擎这样的自动化信息过滤工具往往会成为文章声望的放大器。关于什么信息重要、什么信息不重要,这种过滤工具建立起一种舆论观点,然后又持续不断地强化这种观点。此外,跟随超链接一路前行轻松便捷,也导致在网上进行调查研究的那些人“会跳过很多相关程度不高的文章”。所以,学者找到由搜索器为我们“规划”了排序的“主流观点”的速度越快,他们“遵从这种观点,从而导致在更少的篇幅当中引用更多内容”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又意味着什么呢?按照一位中国学者的解读,这不知不觉地就把读者引向了主流观点,加快了意见统一,使结论和想法变窄。“阅读内容的多样化遭遇阻碍,这对思想的独立、开放、创新是不可忽视的威胁。”
      卡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他写《浅薄》并不是要鼓动人们舍弃他们的计算机或是跟互联网隔离,而是想提醒人们,在被迫使用数字媒体时,既要注意到它带来的好处,也要注意到它的代价,而且应该更加严格地控制自己:有规律地关掉电脑、练习深度思考很重要——如果你珍视深度思考的话。
      一篇评论《浅薄》的文章表明:卡尔写了一本很重要、很及时的书。如果你能耐着性子不上网,拿出足够的时间看完这本书,你就会明白个中道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6909-472060.html

上一篇:营造滋养青年科学家创新活力的社会土壤
下一篇:王谢堂前燕,难入百姓家?
收藏 IP: 210.14.120.*| 热度|

1 刘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16: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