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2011-02读者之声

已有 2325 次阅读 2011-1-20 14:22 |个人分类:栏目:读者之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研究生, 澳大利亚, 留学生, 读者, 如何做人

厚积薄发
——我的学术科研之路
      进入研究生学习的几年中,我经常与导师龚一鸣教授讨论自己的科研体会以及未来的发展目标。开始的一年多时间里,我觉得自己文章发表得少,写好的论文又常被导师加很多批注,提很多问题,因此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甚至还产生了一点抵触做科研、搞地质的情绪。后来,有机会作为国家公派留学生在澳大利亚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慢慢体会到做科研是一个苦做功的过程,要埋下头去,脚踏实地,坐得住冷板凳;同时,也慢慢体会到做科研不只要有扎扎实实的积累,还要学会思考,尤其是学会跨学科、跨专业的思考,才会有更好的想法、更好的思路。
      科研这条路,有人靠悟性,有人靠踏实刻苦;有人进入状态快些,有人则慢些,我想我是后者。在科研这条道路上,导师龚一鸣教授教给我的不只是做科研的方法、做科研的态度,还有更多的是科研以外的,那些从每个细节上我所体会到的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风范。他常对我讲,科研是一条很辛苦的路,要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哪怕有一分钟的懈怠,你都会觉得你已被甩下好远。我知道,他是这样说的,而他自己在三十年中也是坚持这样去做的。在我思想动摇的时候,也是龚老师的鼓励,使我更坚信自己。虽然有些时候我也偶尔对自己发发脾气,但终归能够调整状态,坚持下来。王国维说做学问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现在如我,一年中却好似把三个阶段走了一遍。积累沉淀思考,再积累沉淀思考,然后有一些东西,就开始豁然开朗;不过随后又会发现更多的问题,更多的思考触点。所以也开始知道,其实做学问的人一直是在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博士研究生   张立军

一种融会贯通的感觉
      回国以来,我体会到:当老师和做学生是不一样的。读本科时,我用学生的视角去看校园、学业和人生,常感到迷惘,不知自己将来要干什么。如今成了老师,同样走在校园里,视角变了。重心转为教学、科研、学术服务和社会服务,不再为学业和人生迷惘,反而能为学生出谋划策。以前做学生正如到食堂打饭、打菜,而当老师正如在“幕后”烧饭、做菜。有了两方面的经历,对大学的认识更全面了。
      在国外时,我买不到中文书,只能读英文书。如博恩·崔西的Time Power、Eat That Frog,厄尼·泽林斯基的101 Really Important Things You Already Know, But Keep Forgetting等时间管理和人生哲理书。还有科研生存技能的书,如A PhD is Not Enough、Who Wants to be a Scientist、At the Helm: A Laboratory Navigator。回国后,发现这些书已被引进出版。读了英文版再读中文版,理解更深入了。这正如本科时把老师指定的课本和其他大学的教材结合起来读,理解更深刻。
      自己读书只是一个方面,通过教书更能加深认识。比如在国外读到一本101 Really Important Things You Already Know, But Keep Forgetting,感到极有启发。回国后,我校征集“复旦学院经典读书计划”指导老师,我毛遂自荐,推荐了这本书的中文版(中信出版社《生命中不该忘记的事》)。在小组活动中,不但学生学得津津有味,而且我从学生的讨论和自己的“备课”中得到很多启发,深化了对该书的认识,以后说不定还可以发表书评。
      还有专业教学:学生读书时,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不求甚解。而当老师后教专业课,完全是两回事。备课很花时间,不但要看很多教科书,而且要制作PPT、反复试讲等。这对自己巩固专业知识很有用!例如我在讲授英语科技论文写作前,准备了很多材料。通过准备,形成了完整的框架,以后无论是指导研
究生、开讲座,还是写讲义或者介绍性
的文章都不愁了。这就是融会贯通的
好处。
      还有很多融会贯通的事儿。比如,在国外时读过一些国内同行的科研论文,甚至审过他们的稿子,回国后参加学术会议碰到,把脸和名字对应起来,这也是一种融会贯通。同理,读者读了我的博客,只见文字,不谋其面,在国内开会碰到,把脸和博客对应起来,这也是一种融会贯通。
      了解、认识、感悟、升华......融会贯通的感觉真好!生命是一段旅程,不是终极目标。在旅途中看到的风景,比到达目的地更重要呢。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研究员   马臻
(责任编辑   李娜,张杰青)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6909-406234.html

上一篇:寻找心智的生物学基础
下一篇:怎样指导博士生打下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1)
收藏 IP: 123.124.137.*|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9: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