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在偏见中开拓,在困境中坚守

已有 2383 次阅读 2011-1-20 14:20 |个人分类:栏目:书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研究生, 清华大学, 共同体, 科学家, 自然界

——《克丽奥眼中的科学——科学编史学初论》评介

文/章梅芳
      科学编史学(Historiography)是对科学史(history of science)进行的编史学(historiographical)研究。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说科学家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科学史家研究的对象是科学和科学家,那么科学编史学家研究的对象则是科学史和科学史家。它的研究内容既包括科学史学史、科学史的理论问题,也包括对各种不同的科学史进路或纲领进行研究。
      相对于科学史,科学编史学是一个年轻的分支,尚未形成独立的学术共同体,正处于起步阶段。较之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致力于科学编史学研究的学者寥若晨星。
      1996年,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刘兵出版了《克丽奥眼中的科学——科学编史学初论》,在学界引起一定反响。如今,国内不少科学史机构开始将科学编史学列入研究生的课程培养计划,这是科学编史学在国内取得的重要发展。相比之下,科学编史学的著作和译著却依然不多见,该书增订版的面世自然成为这一领域十分关注的事。
      较之于《克丽奥眼中的科学》原版,增订版增加和深化了很多内容,反映了刘兵及其学术团队近年来在科学编史学方面取得的成果。原版除导言外共有11章,对科学编史学的概念、性质进行了界定,追溯了西方科学史的发展史,对“科学史的辉格解释”、“科学史中的‘科学革命’”、“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关系”、“科学史教学”等元理论问题进行了分析,从理论视角与案例分析的角度对“女性主义与科学史”、“格/群分析理论与科学史”、“科学史研究中的计量方法”、“科学史研究中的传记方法”这些具体的科学史研究进路与方法给予了深入探讨。
      增订版除导言外共14章,新增了3章,分别是“内史与外史”、“科学史的功能”、“科学史的客观性问题”;另外还新增附录“李约瑟与‘李约瑟问题’”。这些新增内容均着力于探讨科学史的理论问题,探讨了科学知识社会学对科学内外史划分的消解,强调了科学史作为人文学科的理解功能,辨析了科学史客观性追求涉及到的多个层面,评述了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进路及李约瑟之后的科学编史倾向。
      除此之外,在原有章节中,也增加了不少新内容。例如,在“导言”中,增加了“关于科学编史学的某些偏见”、“科学编史学的‘用处’”两节,对近年来科学编史学在中国的现状及遭遇的偏见进行了分析和评论,对科学编史学的功能问题进行了再阐释。在“科学史的历史概述”中,对库恩的科学史观及其意义进行了补充强调。在“科学哲学与科学史”中,增加了对科学划界与科学观问题的分析,强调了科学史的描述性与多元化之于科学哲学的意义。在“科学史中的‘科学革命’”中,补充了对科学史家夏平的科学革命概念的分析。在“女性主义与科学史”中,增加了对中国古代科学史案例的评析等。
      增订版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化,表明了作者近年来在科学编史学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反映了作者对科学、科学史等基本问题的理解在不断发生变化。其中,最鲜明的一点莫过于刘兵日益强调多元化的科学观与科学史观。19世纪以来,实证主义思潮对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产生的影响至今仍然清晰可见。在实证主义看来,科学知识是对客观实在的真理表达,科学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逻辑,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地区的科学都将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断进步,而这个方向实际上往往由发展领先的现代西方科学来表征。
      在上述科学观影响下的科学史,往往忽略了科学的建构性与多元化特征,将科学的历史描述为与社会因素无关的科学知识与思想的一点点累积,而追溯和评价一切古代科学文明史的标准则是现代西方科学。在作者看来,这不仅是一种极端的辉格史,不仅与复杂的历史不相符合,更可能导致非西方科学史研究失去自身的合法性。并且,这也正是科学哲学家试图基于科学史总结出科学发展的一般模式,或以某一理论框架为依据对科学史进行重建,往往遭遇失败的原因。相反,如果将科学看成是人类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系统知识,它们根植于不同的社会土壤,遵循不同的规范,呈现出不同的地方性特征,现代西方科学也是如此;那么,在此科学观指导下的科学史将会摆脱极端辉格史的阴影,非西方科学史还将取得合法性;且能让历史上科学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真正得以呈现。
      客观地说,作者的上述观念,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反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而国际科学史领域近几十年来的发展亦体现了对这一新的科学观与科学史观的认可和诠释。实际上,这正表明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科学哲学的思潮直接影响并作用于实际的科学史研究;另一方面,科学史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有利于拓展科学哲学的视野与框架。而科学编史学的重要意义之一,便在于它在科学哲学与科学史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十余年过去了,诚如这部著作所表明的,国内科学编史学的研究依然较为冷清。但是,科学编史学面临的那些偏见和困境,一如曾经的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史所面临的困境,终将被一一化解和战胜。一切皆因尚属起步阶段,随着学科的进一步发展,科学编史学终将形成自己的范式和传统。或者说,正因为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科学编史学研究的发展空间也更大,它的未来也将充满更多的希望。
(责任编辑   陈广仁)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6909-406230.html

上一篇:应用环保技术,促进新农村建设
下一篇:寻找心智的生物学基础
收藏 IP: 123.124.137.*| 热度|

1 杨华磊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5: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