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ma194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ema1947

博文

译文:土星二号卫星可能成为生命栖息地

已有 4371 次阅读 2014-4-5 12:32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生命, 译稿, 土卫二

最新研究表明,土星二号卫星(土卫二)拥有一个巨大的液态水地下海,其容量大约与地球上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湖相当。

原文出处:POPULAR SCIECE

原文作者:Francie Diep

原文网址:

http://www.popsci.com/article/technology/saturns-moon-enceladus-now-top-candidate-life?dom=PSC&loc=recent&lnk=4&con=saturns-moon-enceladus-is-now-a-top-candidate-for-life

上图显示了天文学家所揭示的土卫二的内部结构。土卫二有一个巨大的岩石内核,外面是很厚的冰层,卫星南部的冰层下有一个很大的液态海洋。图中显示的喷射水汽柱位于土卫南部表面,是2005年被发现的。

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


天文学家发现,土卫二在几英里厚的冰层之下,有一片液态的海洋。这片海水的大小与苏必利尔湖相当,而且其底部则直达土卫二核心的岩石。这意味着岩石中的矿物质会融入海水,因而海水中含有所需的无机物。康奈尔大学的天文学家乔纳森•路宁在一项研究中确认土卫二内部有一片海洋,他在记者招待会上宣称:“事实上,这就使得土卫二内部极有可能成为生物的栖息地。”

这个地下海洋,有可能是土卫二南极地带奇特的喷射泉的水源,不过科学家还没有具体的数据来证实这二者之间的确切关系。

这一新的科学发现是由意大利和美国科学家组成的一个研究团队发布的。他们根据卡西尼号太空船提供的数据进行了重力分析。截至目前,卡西尼号已经环绕土星运行了将近十年时间,近距离地考察了土卫二的表面并获得了土星的高分辨率照片。

在此之前,就有科学家推测土卫二可能存在地底海洋。这项最新研究根据卡西尼号太空船飞越土星所获得的三组重力测量数据,对土卫二不同部位的物质密度进行了测算。测算的结果显示,土卫二南部冰层下面存在某种物质,其密度高于冰。行星专家大卫斯蒂文森说,这种物质极可能是液态水。斯蒂文森来自加州理工学院,他也是此项研究的团队成员。


上图为土卫二。图中显示,土卫二南部表面有裂纹存在,喷射的水汽正是来自这些裂缝。

斯蒂文森说:“当然,单凭重力数据,并不能确定这是何种物质。”不过,根据过去的科学发现,在外星系统最常见的物质是冰和岩石,斯蒂文森解释说,科学家的正是根据水和岩石的不同密度来提出假设的。来自罗马大学的露西娜是此项研究的负责人,她表示她的研究团队对这个结论非常满意。

不过,科学家也不无遗憾地指出,土卫二只是土星已知的50多颗卫星中的一个,作为生存环境,其规模太小,直径只有月球的七分之一。首先,土卫二很可能是一个处于死寂状态的星球。这是因为像土卫二这样小型的星球,在其早期成型之后不久就会迅速冷却,由于没有足够的温度,其内核也不会像地球的内部一样形成活跃的岩浆。其次,太小的星球也没有足够的引力场来维持生物界不可或缺的大气层。不过,在2005年卡西尼号太空船发现在土卫二南部表面有羽毛状喷射的水柱,这显示这颗小型卫星内隐藏着超越人们想象的神秘力量。

这种强大的神秘力量可能来自土星的引力。它的巨大力量作用于土卫二的冰层,使之变形,产生摩擦并形成高温,以致使冰融化为水。液态的水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激化了冰层内部运动,更多的冰块互相摩擦,因而融化出更多的液态水。即使没有新近发现的深层海洋,仅仅是冰层本身在土星引力下的变形和摩擦也足以形成喷射的水柱。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尚未揭示土卫二的地下海水跟土卫二表面出现的喷射现象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

卡西尼号飞船的下一个行动计划是环绕土星的六号卫星和四号卫星飞行,在这两个卫星上也许同样会发现地下海洋。

 You can read about Enceladus' underground sea in Iess, Stevenson, Lunine and their colleagues' paper in the journal Science.)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5071-782266.html

上一篇:学画蜡笔画—古陶罐
下一篇:丁香
收藏 IP: 114.250.11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