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rong071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rong0718

博文

慢慢读唐诗之唐军的复员问题

已有 4198 次阅读 2018-6-24 15:01 |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唐诗

 

慢慢读唐诗之唐军的复员问题

 

 

历代军队都有一个复员问题。大规模长期战争结束之后,往往会有大规模的军队复员、化兵为农,时人称之为解甲归田、铸剑为犁。常备军的复员,则往往是在将士的服役期限到来之后,又或者是因伤因病而复员。

如何安置复员的将士?

唐代诗人赵徵明(生平不详)有一首《回军跛者》:

既老又不全,始得离边城。一枝假枯木,步步向南行。

去时日一百,来时月一程。常恐道路旁,掩弃狐兔茔。

所愿死乡里,到日不愿生。闻此哀怨词,念念不忍听。

惜无异人术,倏忽具尔形。

唐代府兵的服役期限是二十一岁到五十九岁,服役地点在边关与内地之间轮换,每次服役时间视距离远近有所不同。不过这套制度至开元天宝年间已经逐渐崩解,府兵的服役时间越来越长,服役地点也常年在边关,久戍不归。故杜甫《兵车行》中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而赵徵明此诗则说:“既老又不全,始得离边城。”年纪已老,又跛脚伤残,才能够离开边关,返回家乡。

返回家乡,应该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复员办法。直至今天,许多国家的军队复员,也常采用这一办法。

复员的伤残老兵如何返回家乡?

无车无马,无人安排行程,只能自己拄着拐杖慢慢走:“一枝假枯木,步步向南行。

年轻时从军,日行百里,此时既老又残,一个月也只能走一程路——一程路具体是多少,没有准确的说法,对照前句“去时日一百”,后句的“来时月一程”,应该就是指一百里。一个月也只走了一百里路。

长路漫漫,艰难前行,惟恐自己支撑不住,如同那狐兔一般死于路旁——有一个词叫做“狐死首丘”,意思是:狐狸如果死在外面,一定把头朝着它的洞穴,比喻对故国、故乡的思念。屈原在《哀郢》一诗中曾经用过这个典故:“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赵徵明诗中,特意点出“狐兔茔”,应该也是间接借用了这个典故。

所以很自然地引出了下一句:“所愿死乡里,到日不愿生。”只要能够回到家乡,哪怕到家的那天就会死去,也心甘情愿。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是人之常情。而唐代那些常年宦游、漫游的诗人,写过无数的思乡送别惜别之诗,这样悲酸的思乡之情,很容易引起诗人的同情与同感,以至于不忍心再听下去,只恨自己没有神仙之术,不能够让这伤残老兵的肢体复原——“闻此哀怨词,念念不忍听。惜无异人术,倏忽具尔形。

 

卢纶——就是那位写“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的卢纶,也有一首《逢病军人》: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长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想要继续赶路,又伤病难支;想要住下来养伤,又没有粮食可吃。家乡远在万里之外,迢迢归路,遥遥无期。蓬头乱发,在长城之下痛苦地呻吟。而秋风寒凉,身上的刀箭伤口被寒风吹得如同刀割一般,更难以忍受。

卢纶自己有从军的经历,某次灵澈上人来拜访他,他还写了诗答谢:“军人奉役本无期,落叶花开总不知。”(《酬灵澈上人》)这一段经历,可能使得卢纶对这位偶遇的“病军人”的悲凉处境,尤有感同身受的同情,于是形诸于笔端。

卢纶没有写这“病军人”究竟有没有回到家乡。

这位在长城下秋风里贫病交加、抱着刀伤箭伤哀吟的“病军人”,他的命运,定格于这四句诗中,戛然而止,悬挂千年。

 

唐军战斗力的逐渐下降,原因很多,但是军队的复员问题,恐怕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年老的、伤病的、残疾的军人,无法得到妥善的安置,只能挣扎求生于艰难的归乡途中,正在军中服役的士兵们(不论征兵还是募兵),看到这样的情形,可能都会生出兔死狐悲的警惕,临战之际,不免会多了几分犹豫与畏惧。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45606-1120614.html

上一篇:慢慢读唐诗之唐军的军纪
下一篇:慢慢读唐诗之父母心
收藏 IP: 220.249.99.*| 热度|

6 孙冰 张丰 郭向云 鲍海飞 杨正瓴 刘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05: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