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38岁,因高处坠落导致腰椎骨折下肢瘫痪疼痛伴大小便障碍2月入院。患者2月前不慎从5米高处坠落导致腰3骨折错位,下肢瘫痪伴大小便无知觉,在当地医院紧急行脊柱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随后经过康复治疗,下肢股四头肌肌力1级,余肌力0级,大小便无知觉,双下肢级足部疼痛,VAS评分10分。诊断:神经病理性疼痛,脊髓损伤 AIS B级,神经源性膀胱,神经源性肠道,多发肋骨骨折术后,多发椎骨骨折术后,糖尿病,下肢静脉血栓,肺部感染。患者长期口服各种止痛药物效果不佳,康复治疗进展缓慢,西安市红会医院神经外科赵东升主任经过评估后,决定行脊髓电刺激+骶神经电刺激手术。
MRI提示腰椎内固定术后
外科电极位置
骶神经电极位置
开机刺激后一月,患者疼痛基本消失,大小便逐渐有知觉,下肢肌力恢复至2级;
开机刺激3月后,患者疼痛消失,大便基本恢复正常,小便偶有费力,下肢肌力大腿肌力4级,小腿肌力3级,足背屈肌力2级。
赵东升主任强调:经过大量临床实践发现,脊髓电刺激(SCS)联合骶神经电刺激(SNS)是治疗马尾神经损伤后复杂症状的重要手段,其原理和效果如下:
一、治疗原理
1. 脊髓电刺激(SCS)
- 作用靶点:通过植入椎管内的电极,刺激脊髓背角的感觉神经纤维。
- 核心机制:
- 干扰疼痛信号向大脑的传递,阻断“疼痛-焦虑-疼痛加剧”的恶性循环。
- 促进内源性阿片类物质释放,增强中枢镇痛效应。
- 改善损伤区域的血液循环,为神经修复提供微环境支持。
2. 骶神经电刺激(SNS)
- 作用靶点:通过植入骶孔的电极,刺激骶神经(主要是S2-S4神经根)。
- 核心机制:
- 调节膀胱、直肠的神经反射,改善逼尿肌功能和括约肌协调性,缓解大小便障碍。
- 激活脊髓下行抑制通路,辅助减轻神经源性疼痛。
二、治疗效果
1. 疼痛缓解:
- 联合治疗对马尾神经损伤后的烧灼痛、放射痛等神经病理性疼痛效果较显著,约60%-80%患者疼痛评分可降低50%以上。
- 长期使用可减少镇痛药物依赖,降低药物副作用。
2. 大小便功能改善:
- 对尿潴留、尿失禁、排便困难等症状有一定改善,约50%-70%患者可减少导尿次数或恢复自主排便能力(取决于神经损伤的不可逆程度)。
- 效果可能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稳定,但对完全性神经断裂患者效果有限。
3. 瘫痪(运动功能)恢复:
- 电刺激主要通过改善神经微环境和促进部分存活神经的功能代偿发挥作用,对早期脊髓损伤或马尾神经损伤的运动功能有改善作用,更多作为康复训练的辅助手段。
三、注意事项
- 治疗效果个体差异较大,与损伤程度、病程、术后康复等因素相关。
- 疼痛严重者可通过微创植入电极进行测试,明确有效后再行永久植入。
- 手术仅仅是第一步,术后调控参数很重要,建议如果效果不佳,最好每3个月调整一次参数。
总体而言,该联合疗法是马尾神经损伤后保守治疗无效时的重要选择,尤其适用于不完全性损伤患者,可显著提高生活质量。
赵东升主任简介
医学硕士,西安市红会医院北院区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从事神经外科近20年。使用独创的“三维一体疗法”成功促醒大量昏迷病人,使上百例脊髓损伤瘫痪患者重新站起来。最早在陕西省开展第一例脊髓电刺激治疗昏迷病人,第一例脊髓电刺激手术治疗截瘫病人,第一例脊髓电刺激手术治疗下肢缺血顽固性疼痛。主编专著3部,参编专著11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荣获国家专利32项(其中四项发明专利),担任多部杂志编委及审稿专家。
擅长:
1.脑病方面:昏迷促醒,脑肿瘤、脑积水、脑梗死偏瘫、肌张力增高、顽固性癫痫、三叉神经痛、脑干出血、老年痴呆、帕金森、头痛等;
2.脊髓病方面:脊髓损伤、脊柱术后疼痛、大小便障碍、脊髓肿瘤、脊髓空洞、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脊髓栓系、脊膜膨出、痉挛性截瘫等;
3.周围神经疾病方面:糖尿病足、下肢缺血性疼痛、臂丛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男性功能障碍等
门诊时间:
北院区:周一全天 门诊二楼203A 第五诊室
南院区:周二全天 门诊三楼310诊室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东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31512-149599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