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明
【SFBT咨询流程】咨询目标探讨各个阶段的技术陷阱、典型案例及督导要点
2025-4-10 17:09
阅读:152

咨询目标探讨各个阶段的技术陷阱、典型案例及督导要点

高德明 2025.4

微信图片_2017121910505821 - 副本.png 

焦点解决心理咨询目标探询阶段的技术细节与案例应用

 

一、目标探询的技术细节解析

 

1. 从问题转向目标的语言技术

   当来访者以“不要什么”开场时(如“我不想再失眠”),需通过重构式问句将其转化为正向目标。例如:

   - “你希望用什么样的状态替代失眠?”

   - “如果失眠问题消失了,你第二天早晨会做什么不一样的事?”

   这种技术通过绕开对问题的直接否定,指向具体行动和期待,避免陷入负面循环 [^1]

2. 目标重要性探索的阶梯式追问

   通过“目标-影响-意义”三层追问,帮助来访者深化目标认知:

   - 第一层:“如果目标实现了,生活会有什么变化?”

   - 第二层:“这些变化对你的家人/工作会带来什么影响?”

   - 第三层:“这对你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如案例中督导记录显示,养老院老人提及“孙子健康成长”的期待后,咨询师通过追问孙子的成长状态带来的家庭和谐,挖掘出该目标对来访者的深层意义 [^2]

3. 多元视角验证目标有效性

   让来访者借助“重要他人视角”验证目标可行性:

   - “如果目标实现了,你的同事会最先注意到你哪些变化?”

   - “你的老师会用什么词形容达成目标的你?”

   这种技术既可增强目标现实感(如参考案例中职场人士通过同事评价确认目标优先级),也能筛选出真正对来访者重要的目标 [^3]

 

二、典型案例中的目标探询过程

 

1. 案例1:职业生涯转型困惑

   - 来访者主诉:对当前工作感到厌倦,希望换行业但担心失败。

   - 关键问句:

     _咨询师:如果换行业成功了,你在新公司最可能因为哪三项能力被同事认可?_

     _来访者:数据分析能力、项目管理经验...还有我的学习热情。_

     _咨询师:这些能力如果延伸到你目前工作中,会如何改变现状?_

   - 效果分析:通过“能力镜像”技术将未来目标与当下资源连接,帮助来访者明确转型的本质是能力迁移而非行业切换 [^4]

2. 案例2:青少年学业压力

   - 来访者主诉:考试焦虑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 关键问句:

     _咨询师:假设焦虑指数从10分降到3分,课间休息时你会做什么平时不做的事?_

     _来访者:可能会主动找同学聊天而不是刷手机。_

     _咨询师:这种改变对你的学习节奏会有什么帮助?_

   - 效果分析:通过具象的行为想象(课间活动),将抽象的“减少焦虑”拆解为可达成的阶段性目标 [^5]

3. 案例3:家庭关系冲突

   - 来访者主诉:对丈夫沉迷游戏感到无力。

   - 关键问句:

     _咨询师:如果丈夫的游戏时间减少到你可接受的范围,你们会多出什么样的家庭互动?_

     _来访者:可能一起散步或看电影。_

     _咨询师:这些活动哪些最符合您对理想婚姻的想象?_

   - 效果分析:通过聚焦期待的互动形式而非直接改变对方,绕过对抗性思维,建立合作性目标 [^6]

 

三、特殊情境下的目标探询策略

 

1. 模糊目标处理技术

   - 技术工具:量尺技术初阶应用

     当来访者提出“我想变得更自信”等模糊目标时,可询问:

     _如果给现在的自信程度打3分(满分10分),达到4分时你会有什么细微变化?_

     该方法通过量化差异帮助具象化目标特征(参考企业咨询案例中的自信心训练)[^7]

2. 多重目标的优先级谈判

   - 四象限法则:要求来访者将目标按“重要性/紧迫性”排序,例如:

     _家长同时提出“改善亲子沟通”和“提升孩子成绩”时,询问:_

     _如果必须先实现其中一项,哪项的改变更能缓解您的整体压力?_

     这结合了焦点解决的“唯一选择法”,明确核心诉求 [^8]

3. 文化敏感性目标调适

   - 技术实施:将传统价值观融入目标建构

     在老人咨询案例中,咨询师将“身心健康”目标关联到“不给子女添麻烦”的传统责任认知,通过文化认同增强目标驱动力 [^9]

 

四、目标探询的常见误区及规避

 

1. 过早进入解决方案探讨

   - 典型错误:来访者刚提出“想提升工作效率”,立即询问行动计划。

   - 规避方法:使用“三阶目标锁定”:

     _1.您期待的工作效率提升体现在哪些方面?__2.这些提升对团队协作会有何影响?__3.如果该目标实现80%,您会选择优先保留哪部分成果?_

2. 忽略来访者的隐性期待

   - 应对策略:“情绪-期待”联结技术

     当来访者表达愤怒/焦虑时,追问:

     _这样的情绪如果消失了,您最想获得的感受是什么?_

     如案例中辅导员处理学生焦虑时,将情绪释放转化为“希望获得掌控感”的具体目标 [^10]

3. 过度依赖标准化问句

   - 批判点:生硬套用“奇迹问句”可能导致阻抗。

   - 改进示例:将奇迹问句改写为:

     _听说您喜欢武侠小说,假设您突然获得一种解决问题的心法秘籍,您猜秘籍首页会写着什么目标?_

 

....

学习、练习、实践、反思、督导,是一个SF取向工作者的快速成长之路。敬请期待下期分享。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高德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27145-148143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