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jia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jiaan

博文

培养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已有 10250 次阅读 2018-12-29 09:0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1936年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中指出:“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成为把尽量多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一代的一种工具,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能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把为社会服务作为人生最高追求的人。” 在演讲结束时他再次强调:“学校始终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

诚然,大学有传承民族文化和社会文明的职责,有传授知识的重要任务。但对一个人来说,学习是终身的事,在大学本科阶段学生应该着重学习和理解学科的基础知识,培养终身自学能力,因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要靠未来在实际工作中来实现,况且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许多专业的细节知识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就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其主要训练在于获得细节知识的人来,他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当前我国许多大学急功近利色彩较重,为了加速培养所谓的“专家”和“人才”,在教学中不恰当地灌输过多和过细的实用性很强的专业知识,而对学科的基础知识教育重视不够。此外,尽管现在许多学校也开始注重“通识教育”,但往往把它视为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一种辅助性教育,而忽视“通识教育”中人文素质的教育内容。

有一篇关于美国教育理念的文章中引述了哈佛大学前校长巴布博士提出的“通识教育”的8个目标,前7个是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提高交流能力、培养分析能力、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价值判断的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互动的能力、培养对个人和环境的理解能力、改善个人对当今世界的了解能力”;第8个是“增长艺术和人文学科的知识”。中国有一句格言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是具体的食物,“渔”是教人家怎么捕鱼。“鱼”象征一个具体知识,“渔”象征一种能力。这一格言生动地说明了“培养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如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加强人文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英国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介绍经验说:“学校为学生创设学术环境,不仅在教室当中,还包括教室之外,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很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相互学习。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在校园生活、学习的同时,要参加很多的社团活动,包括戏剧、音乐、体育、志愿者社团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去发现自己其他方面的重要潜能,产生一些和自己的学术兴趣完全不同的兴趣。”这就是说,在大学组织各种社团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互动的能力、合作精神、自信心等人文和心理素质有很大作用。这一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很大的,教师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是加强学生人格修养教育的重要一环。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除了通过授课传授知识外,还包括对学生人格和素质的培养。教书是知识的传授,育人是道德的熏陶。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很好地体现了“教书育人”的理念。教书是教师的天职,教好书是教师应追求的起码目标,教书是手段,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育人。

另外,美育与艺术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美育”就是审美教育,美育可提高一个人对美的感悟能力和对美的鉴赏能力,提高一个人的人生境界。艺术对一个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非常深的,艺术的熏陶对人的品格、情操和社会行为都是有深刻影响的。

即使到了研究生学习阶段,培养能力也是第一位的,就是要把研究生培养成具有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与大学学习阶段不同的是,指导老师除了可能要给新入学的研究生上基础课外,基本上不直接承担传授知识的任务,而是间接地对学生给予指导。研究生主要靠自学和学生间的互教互学(即讨论班)的方式来学习。导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生要“教学相长”和“因材施教。”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对研究生培养上如何应用孔子的这一治学思想?我认为:导师对学生的首要职责是“引”和“导”,即首先要引导学生对一门学科知识产生好奇心,这就是孔子说的“知之”;其次,要激发学生对学习这门知识的兴趣,以达到孔子说的“好之。最后,导师要以自己的洞察力和学识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研究课题,使学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获得一种乐趣,以达到孔子说的“乐之”这一治学境界。

大学是国家的重要科研基地,教师做科研和承担一些国家科研项目是必需的,这也是能够教好书、育好人的必要条件。对教师在科研业绩方面进行考核是重要的,是不容置疑的。现在的问题是这种考核往往只看发表论文数量,不看文章的质量。当前,许多大学都把发表规定数量的SCI论文作为晋升职称的硬指标,更有些学校把出版所谓的“专著”也作为晋升教授职称的一项硬指标提了出来。设想一下,如果每个教授都要出版“专著”,全国该有数量多么庞大的同一专业的“专著”?因此,改革考核评价体制是中国高校的当务之急。通过“量化指标”和计分式的手段对教师的科研业绩进行考核是高校学术管理行政化的一个主要表现,这种评价体制的严重弊端就是造成教师的学风浮躁、急功近利和轻视教学。此外,应该明确大学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学校应当把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业绩纳入教师评价和考核体系中。在对教师职称晋升时,不能只考查教师的科研成果,也要看他的教学成果和对学生人格培养方面的业绩,甚至还应包括对教师自身的品格修养的考核。对那些教学成绩突出、品德优秀而科研成果相对较弱的老师,也应该敬重和给予晋升。鉴于当前许多高校的教学质量存在滑坡的现象,学校要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在招聘青年教师过程中,不要过分看重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而要重视对他们的课堂教学能力、社交能力和人文素质进行全面的考核。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有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国家和社会如果缺少一大批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社会上出现的不公正和不公平的事件就得不到舆论监督和揭露,社会就不能和谐健康发展,就有可能陷入腐败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国学大师陈寅恪在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结尾处写道:“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我认为,表达“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应该成为大学培养出来的有较高文化素质公民的社会责任。从概率论中的大数定律来观察社会,只有当社会上各种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经过碰撞、交流和沟通,融合成为有社会共识的主导意识形态时,社会才是稳定和健康发展的,才是和谐进步的。在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应该鼓励大学生们关心国是,发扬崇尚理性、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文章节选于笔者《数斋随想》(2016)书中的一篇同名文章。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22199-1154120.html

上一篇:创新乃科研之魂
下一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收藏 IP: 124.16.148.*| 热度|

33 鲁学星 姚远 孙杨 张国义 刘山亮 崔锦华 杨金波 王恪铭 蒋继平 杨小军 赵晓东 刘立 李毅伟 刘全慧 王卫 吴斌 王从彦 晏成和 邝宏达 肖雄新 黄永义 李品 徐冉成 刘鹏飞 牛凤岐 张华容 葛素红 魏泉 李东风 Hyq18936853798 zjzhaokeqin hmaoi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5: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